回覆列表
  • 1 # 簫簫解語花

    萬曆皇帝數十年不上朝,國事漸疏,忽略了東北地區的治理,西北貧困地區的苛捐雜稅加劇了地方的動盪,無視後金的坐大,集天下財富濟福王,使貧困地區更加貧困,荒廢的朝政,就像一臺沒有人保養的機器一樣,終有一天垮掉

  • 2 # 何以知世

    萬曆是明朝出現頹勢,各種社會矛盾逐漸開始顯露的時候。

    明朝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洪武元年到正統七年,第二個階段是正統七年到萬曆十年,第三個階段是萬曆十年到崇禎十五年。這就是明朝的前中後期,兩個節點是明英宗土木堡之變和張居正去世,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由強硬轉為保守的防禦政策,張居正死後萬曆新政被廢除。

    說明亡於萬曆就要從張居正死後開始說起,萬曆不上朝,黨爭,農民起義等等大家都說的很清楚了,我也不多費口舌,我只舉一個例子來看看。

    明後期松江人何良俊記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農而改業為工商者三倍於前矣。昔日原無遊手之人,今去農而遊手趁食(謀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農。”可以看到大量農民不種田而改為工商業或者手工者,這是松江的情況,工商業發展導致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動,商業對於農耕社會產生了巨大的衝擊,當然這種衝擊力度自然不可能是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只是讓大家知道有這樣一種情況。

    大的災害也是一方面,這導致了農民起義的不斷加劇,具體時間大概是1580年到1650年,剛好開始於萬曆八年,其中以1600年到1644年最為寒冷,剛好就是崇禎執政的最後幾年,李自成只剩十幾人跑了結果又成百萬之重和那幾年的全國災害有必然的聯絡,陝西山西河南的受災情況是最為嚴重的。

  • 3 # 地球百科君

    明朝亡於萬曆,我認為這個說話是不對的,只能說明朝在萬曆的時候開始衰弱,不再強盛,出現滅亡的跡象,但是明朝肯定是亡於崇禎而不是亡於萬曆。

    如果非要說明朝亡於萬曆,那麼就可以說清朝就亡於乾隆,宋朝亡於神宗,唐朝亡於唐玄宗,秦朝亡於秦始皇。您覺得這樣合理嗎?

    為什麼會有人會提出明朝亡於萬曆這個說法,就是因為萬曆時期,是明朝的轉折點,明朝從此一蹶不振,走向滅亡。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

    萬曆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從1573年到1620年,萬曆皇帝在位48年,也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萬曆皇帝死後過了24年,明朝就基本滅亡了。算起來距離現在也就是400年的時間,並不是很長,但是給人的感覺就是很久很久了。

    那麼萬曆時期為什麼會是明朝的轉折點呢?

    萬曆皇帝繼位的時候只有十歲,由於年紀小,朝政大事都由張居正主持,張居正是改革派,在他的改革和變法下,明朝經濟發展迅速,出現繁榮景象,被稱為“萬曆中興”。但是張居正不爭氣啊,幫著萬曆幹了十年,就去世了,這時候萬曆皇帝也20歲了,政務都是由他自己處理。萬曆皇帝自己辛辛苦苦幹了四年,然後可能是覺得不公平,憑什麼要我幹?所以從萬曆十四年十一月開始,罷工了,不幹了,整體縱情酒色,身體也垮了,幾乎不再上朝。

    他想學他爺爺嘉靖,可是嘉靖雖然不上朝,但是還是要幹活的啊,國家大事都是自己負責。萬曆就全部都不管了,就連“萬曆三大徵”這種國家大事,也不感興趣。大家眼看著指望不上萬歷,那就指望皇太子把,所以就開始了長達15年的“國本之爭”,此時黨派林立,以東林黨為主,黨爭不斷。朝政日漸腐敗,也沒有再出現一個像張居正一樣能統領全域性的人,都是一群烏合之眾在為自己的利益爭奪。因此導致國力衰敗。

    萬曆一看,更加不耐煩了,索性就閉關了,你們愛咋樣就咋樣,我不管了。以至於後來的官員都不知皇帝長相如何。南京各道御史上疏:“臺省空虛,那些致力於廢除掉,皇上深居二十多年,從來沒有一個接見大臣,天下將要淪陷的憂慮。”

    神奇的是,萬曆皇帝不管事,但是卻沒有宦官專權,沒有外戚干政,也沒有奸臣當道,朝廷內只有黨爭,還對外征戰了。明朝依舊往前發展,但是國力卻走下坡路。有人就想了,要是萬曆皇帝勤政愛民,每天都上朝,管理國家事務的話,那麼明朝就不會衰敗,萬曆時期也不會是明朝的轉折點,那時候的明朝還是很強大的。所以說明朝亡於萬曆。我只能說,萬曆怠政是明朝滅亡的間接原因,明朝還是亡於崇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勞動合同履行地和工作地點不一樣怎麼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