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葛老師教育新智匯

    養育孩子育為主,養好是前提而育好才是關鍵!

    從我個人育兒以及培訓的經歷來看,題目當中提到的“父母之愛子,為其計深遠”,很多的父母只是做到了愛子,但是能不能真正的為其計深遠,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我們都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十二歲定終身,其實養育孩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就像萬物傳承,所謂的適者生存其實也不過是具備了符合自身生存的條件而已,而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恰恰具備了這樣代代傳承的基本條件,那就是我們懂得養育!

    養育養育,不僅要養還要育,所以如果非得要講重要性的話我感覺育為主、養次之,因為很明顯,現代醫學條件加上我們的營養、身體素質,生個孩子已經不是什麼難事,生孩子環節出現問題的現象微乎其微,所以一個孩子未來發展的好壞,重點只能放在育的方面!

    育兒是一門技術,常聽人說我們的父母生孩子是非常隨意的,很多都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孩子就來到了世上,甚至很多都是意外的降生,這其實就嚴重的削弱了我們育兒的根基,因為本來作為傳承引導者的父母不能有效的起到作用,孩子的發展就只能聽天由命了,正所謂“生在誰家非我定,富貴由天福有命”說的就是這個理!當然 ,即使您做好了當父母的準備,這也僅僅才是育兒的基礎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畢竟你面對的是孩子未成年之前十幾年的養育考驗,更加重要的是,這個養育的旅程不是能夠有現成的模板供我們複製使用的,每一個孩子都會因循著他自己的生命成長軌跡有差異化的成長,這就要求我們的育兒思路同樣需要具備差異化,否則的話,孩子的成長軌跡被你的育兒思路給帶偏,那他就只能在迷失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會駁斥那些總是把別人家孩子當標杆的父母的原因,你家孩子永遠成不了別人家孩子,因為你跟別人家父母不一樣,所以各位家長在我們去指責孩子如何不好之時,不如靜下心來反思一下自己的育兒思路,我們是不是做到位了,我們是不是真的順應孩子的發展需求,真正的瞭解孩子,走進孩子內心了呢?

    古話說“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服”,其實就是一個非常真實的寫照,坊間流傳的老子英雄兒好漢的故事往往都是暫時性的,大樹底下好乘涼,只能說暫時他們具備了得天獨厚的優勢,然而重要的是當有一天這棵大樹慢慢枯萎垂垂老矣,誰能肯定走出陰涼的他就一定還能複製父輩的成功呢?所以陶行知的那句話想想真的是太有道理了,他說“吃自己的飯,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其實不光不是好漢,我感覺這個裡面還有個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問題,你就是你,不管因為遺傳因素跟你的老子長得有多像,但是他經歷過的,你未必都能經歷到,他的思路未必都能全須全尾的遺傳給你,所以從這個層面上講,育兒就一定要讓孩子早日脫離自己的庇護,要讓他儘早找到適合他成長的獨特的模式!

    其實育兒真的是相當複雜的一件工作,很多時候我們很多人一提工作就頭疼,反而把育兒當成了副業,想想真是可笑,當你連孩子都還教育不到位的時候,只能說你已經失敗了,說白了就像無頭蒼蠅一樣度日如年迴圈往復罷了,當你老了,孩子指望你指望不上,而他自己卻也毫無謀生本領之時,你應該感到羞愧,因為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你沒有做好,所以各位親愛的家長,趁著還有機會,我們是不是該重新把育兒這項神聖的工作拾起來了呢?

  • 2 # 春蠶媽媽

    孩子的降生,是成人的新里程碑,對待世界從獲得向給予。對孩子的付出和陪伴,也是父母奉獻的過程,父母在奉獻的過程中成長,也會體味到他們的父母之不易,感情是逆向思維,從付出中獲得,而且這種獲得是水到渠成的圓滿。

    同時,也會體味到聚散離合。為孩子付出,培養孩子的過程,是從養育到分離的殘忍幸福,陪伴和養育都是為了他們未來能獨立離開。因為,他們站在我們人生閱歷的肩膀上,能獨立為別人奉獻,成就別人,成就自己。

    對孩子而言,他不僅僅需要物質食物,更需要完整的家庭關愛,所謂“蓄水理論”,媽媽的溫柔,爸爸的理智,成長中挫折磨礪的堅強,都能讓他們水杯不斷空置又不斷蓄水。

    孩子的降生,對父母和孩子都是人生的昇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無墒溝深耕犁能達到深耕的效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