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可是,有的人把誠信和信用等同看待,以為誠信就是信用,開展誠信教育就是加強信用建設。這樣理解似乎有失偏頗。這裡,且作一些辨析。
誠信與信用,二者有內在聯絡,又有明顯區別。誠信屬於道德概念,是誠實守信的意思。它用於人的行為,是道德規範;見於人的修養,是道德品質。誠信的信,意為人的內在善意和良心,即孟子所說的“有諸己之謂信”;按照北宋思想家張載的解釋,就是“誠善於心之謂信”。信用則是指人們之間客觀的交往關係,它在經濟領域體現著“本質的、發達的生產關係”。所謂守信,就是堅守這種信用。人們常說的是人和人交往要“守信用”,而不是說要“守誠信”,原因就在於這兩個詞的涵義不同。
馬克思為什麼把信用看作“本質的、發達的生產關係”?因為信用不是從道德的誠信產生的,而是從商品交換和流通的發展中產生的,是發達的經濟關係的本質規定。比如,資本主義的商業信用最初就來自勞動力的買賣。其過程是這樣的:資本要透過生產過程創造剩餘價值,首先需要到市場上購買勞動力,勞動力的價格以契約的形式確定;但資本家是在買到勞動力並使用一段時間之後(或週末或月末)才付給工人工資,其間存在時間差,由此構成了勞動力買方和賣方之間的一種債權—債務關係。馬克思說,這就是商業信用的開始。
商業信用,即從事再生產的資本所有者互相提供的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礎。商業信用體現著一種互相依賴的關係:每個人的支付能力同時取決於另一個人的支付能力。每個人一面提供信用,一面又接受信用;每個人既有要求信用的權利,同時又有履行信用的義務。可以說,再生產的不同階段都是以信用為媒介的,信用是商品交換和貨幣流通的調節器。不僅如此,信用作為一種制度,可以把複雜的經濟活動主體和社會關係聯絡起來,使市場經濟流透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都可以以信用為媒介而存在、活動,消除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過程各個環節聯絡的偶然性和障礙;可以節約貨幣,加快貨幣流通和資本運動,從而加快社會再生產的程序;可以調節公私、公公、私私之間的矛盾,形成強大的社會資本,從而加快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信用制度是市場經濟的靈魂,它和競爭一起成為資本運動和市場發展的槓桿。顯然,不能把信用混同於道德規範或人的道德品質。
應當指出,經濟活動的交易雙方透過契約形成信用關係不等於就有了道德的誠信,因為這種關係只是在利益驅動和契約強制下形成的,並不是簽約雙方內心就必然誠實守信。人們可以看到,從古至今,在經濟交往中,有德之人才會有可靠的、穩定的“良心”,但不能保證所有的人都是這樣。正因為如此,我們說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基礎。從這種意義上,可以看出市場經濟作為契約或法治經濟的本質之所在。
信用可以量化為信用度,信用度標誌著信用相關者的誠信狀態。守信和失信,是信用度的兩極。守信,就是遵守諾言,實踐成約,從而取得信任;失信就是違背諾言,背棄成約,從而失去信任。無論個人還是企業,守信就會贏得良好信譽和發展機會,失信就會失掉商機,受到懲罰。雙贏來自信用。不過,經濟活動並不取決於個別交易者的善意或惡意,因為競爭的強制性對每個交易者都發生作用。人們的誠信心理是變動的,而信用關係則是穩定的,只有穩定的信用才能穩定人們的心理。因此,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開展誠信教育十分重要.
誠信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可是,有的人把誠信和信用等同看待,以為誠信就是信用,開展誠信教育就是加強信用建設。這樣理解似乎有失偏頗。這裡,且作一些辨析。
誠信與信用,二者有內在聯絡,又有明顯區別。誠信屬於道德概念,是誠實守信的意思。它用於人的行為,是道德規範;見於人的修養,是道德品質。誠信的信,意為人的內在善意和良心,即孟子所說的“有諸己之謂信”;按照北宋思想家張載的解釋,就是“誠善於心之謂信”。信用則是指人們之間客觀的交往關係,它在經濟領域體現著“本質的、發達的生產關係”。所謂守信,就是堅守這種信用。人們常說的是人和人交往要“守信用”,而不是說要“守誠信”,原因就在於這兩個詞的涵義不同。
馬克思為什麼把信用看作“本質的、發達的生產關係”?因為信用不是從道德的誠信產生的,而是從商品交換和流通的發展中產生的,是發達的經濟關係的本質規定。比如,資本主義的商業信用最初就來自勞動力的買賣。其過程是這樣的:資本要透過生產過程創造剩餘價值,首先需要到市場上購買勞動力,勞動力的價格以契約的形式確定;但資本家是在買到勞動力並使用一段時間之後(或週末或月末)才付給工人工資,其間存在時間差,由此構成了勞動力買方和賣方之間的一種債權—債務關係。馬克思說,這就是商業信用的開始。
商業信用,即從事再生產的資本所有者互相提供的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礎。商業信用體現著一種互相依賴的關係:每個人的支付能力同時取決於另一個人的支付能力。每個人一面提供信用,一面又接受信用;每個人既有要求信用的權利,同時又有履行信用的義務。可以說,再生產的不同階段都是以信用為媒介的,信用是商品交換和貨幣流通的調節器。不僅如此,信用作為一種制度,可以把複雜的經濟活動主體和社會關係聯絡起來,使市場經濟流透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都可以以信用為媒介而存在、活動,消除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過程各個環節聯絡的偶然性和障礙;可以節約貨幣,加快貨幣流通和資本運動,從而加快社會再生產的程序;可以調節公私、公公、私私之間的矛盾,形成強大的社會資本,從而加快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信用制度是市場經濟的靈魂,它和競爭一起成為資本運動和市場發展的槓桿。顯然,不能把信用混同於道德規範或人的道德品質。
應當指出,經濟活動的交易雙方透過契約形成信用關係不等於就有了道德的誠信,因為這種關係只是在利益驅動和契約強制下形成的,並不是簽約雙方內心就必然誠實守信。人們可以看到,從古至今,在經濟交往中,有德之人才會有可靠的、穩定的“良心”,但不能保證所有的人都是這樣。正因為如此,我們說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基礎。從這種意義上,可以看出市場經濟作為契約或法治經濟的本質之所在。
信用可以量化為信用度,信用度標誌著信用相關者的誠信狀態。守信和失信,是信用度的兩極。守信,就是遵守諾言,實踐成約,從而取得信任;失信就是違背諾言,背棄成約,從而失去信任。無論個人還是企業,守信就會贏得良好信譽和發展機會,失信就會失掉商機,受到懲罰。雙贏來自信用。不過,經濟活動並不取決於個別交易者的善意或惡意,因為競爭的強制性對每個交易者都發生作用。人們的誠信心理是變動的,而信用關係則是穩定的,只有穩定的信用才能穩定人們的心理。因此,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開展誠信教育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