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瘋kuang稻草人

    微型機器人也許今後會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但是需要一個很長時期。人們的設想是好的,像微創手術啊等等。人類的未來還是會在自己手裡,只是發明一些能夠幫助人類的機器而已!

  • 2 # 精彩故事大匯

    電影《超能陸戰隊》裡面大反派的秘密武器——微型機器人數十萬個微型機器人組成的黑色站隊,能夠在人類的控制下隨意排列組合, 可以任意變幻成橋樑、快速移動的階梯、有衝擊力的風暴等等,不受障礙物影響地去完成各種任務。

    而現實中的微型機器人是否能達到這種水平呢?

    2014 年,哈佛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和工程師就已經研發出了一種像蟲子一樣的微型機器人,名叫 Kilobots,幾十個機器人湊在一起,在實驗室裡實現了覓食、編隊控制和蜂擁而上等一系列叢集行為。

    而前不久哈工大的一篇論文就成功登陸了《科學》雜誌子刊《科學·機器人學》(Science Robotics),研究人員將電影中可怖的「黑色風暴」,變成了有望輔助癌症用藥的「蟻群」磁性機器人。它們長 3 微米,直徑 2 微米,只有頭髮絲直徑的約四十分之一。由大量這種機器人組成的群體可在旋轉磁場的調控下變為長鏈,以液體、渦旋、帶狀的形態運動,並且能夠實現快速而可逆的形態轉換。

    但是,這類技術方案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來。

    首先是深度學習等方法在機器人硬體上落地的侷限性。比如訓練週期長,投入成本過高,可供採集的樣本少,機電系統的不穩定性,演算法效能參差不齊,實驗室成果和實際應用差距太大等等。

    另外,實現成本和商業化落地也成了大型智慧機器人的「要命」考驗。

    技術和應用上的重重壁壘,讓越來越多的專家開始思考另一種「零智商」的智慧實現方式

    因此,「蟻群」磁性微遊動機器人給我們帶來的,比可行性與商業價值更重要的,是其背後所隱藏的技術思路——運用成本低廉的小機器叢集,而不是高階電腦或成本高昂的機器人來解決問題。

    先讓單個機器人完成簡單的動作,比如移動與重組。再在此基礎上一步步疊加更多複雜的功能,並不斷重複,比如透過作用力實現叢集活動和形態轉換,最終實現整個人工智慧的突破。

    事實上,在許多頂尖的機器人實驗室中,微型機器人正在越來越多地引起重視。比如卡耐基梅隆大學的野地機器人學中心最近就在改變研究方向。

    比如位於火星的「漫步者」需要等上幾分鐘才能接到地球發出的指令。它邁出一小步時,微型磁力機器人可能已經跑了一個來回了。

    目前我們所看到的「蟻群」磁性微機器人還只是一個醫療領域的創新突破,未來或許正如凱文凱利所預測的那樣,「蟻群」磁性微遊動機器人這種「去中心化、無領導的、點對點的、網路特徵的(大規模)合作」,才是「極具能量的完成任務方式」。

    總而言之,在機器人智慧這件事上,我們看到過很多種技術思路和解決方案。哪個才是通向人工智慧的正確路徑目前還不得而知,但隨著一個個「蟻群」這樣顛覆式成果的出現,一首機器與智慧之間的命運進行曲將被奏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