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7529092492

    季子,名札,為春秋時代吳國的公子,吳王壽夢的第四子。季子掛劍的故事,發生在公元前544年春天。季札奉命出使魯國,接著又訪問齊、鄭、衛、晉諸國。途經睢地(當時睢寧地屬古徐國)時,因平時聽聞徐君仁義,前去拜訪。當他看到徐華人民安居樂業,五穀豐茂,心中不禁暗暗稱讚:“徐君素以仁義著聞,果然名不虛傳,今得見矣。”於是拜見徐君,傾吐仰慕之情。徐君得知素有賢名的季札來訪,十分高興,盛情款待。

    徐君一見到季札,就被他的氣質涵養所打動,感到非常的親切。徐君默視著季札端莊得體的儀容與著裝,突然,被他腰間的一把祥光閃動的佩劍深深地吸引住了。在古時候,劍是一種裝飾,也代表著一種禮儀。無論是士臣還是將相,身上通常都會佩戴著一把寶劍。季札的這柄劍鑄造得很有氣魄,幾顆寶石鑲嵌其中,典麗而又不失莊重。只有像季札這般氣質的人,才能配得上這把劍。徐君雖然心裡喜歡,卻不好意思表達出來,只是不住地朝它觀望。徐君不便明言,季札雖心知其意,無奈出使諸國,寶劍是身份的象徵之一,不能相贈。季札內心暗想道:等我辦完事情之後,一定要回來將這把佩劍送給徐君。

    怎料世事無常,等到季札出使返回,又經過徐國時,徐君卻已經過世了。他站在徐君墓前,內心有說不出的悲慼與感傷。他望著蒼涼的天空,把那把長長的劍,掛在了樹上,心中默默地禱唸著:您雖然已經走了,我內心那曾有的許諾卻常在。希望您的在天之靈,在向著這棵樹遙遙而望之時,還會記得我佩著這把長長的劍向你道別的那個時候。他默默地對著墓碑躬身而拜,然後返身離去。

    季札的隨從非常疑惑地問他:“徐君已經過世了,您將這把劍懸在這裡,又有什麼用呢?”季札說:“雖然他已經走了,但我的內心對他曾經有過承諾。徐君非常喜歡這把劍,我心中早就把寶劍送給他了。君子講求的是誠信與道義,怎麼能夠因為他的過世,而背棄為人應有的信與義呢?”後人為紀念此事,曾經在季札掛劍處(距睢寧西北50裡的故黃河岸上)修建過“季子掛劍臺”。

    季札掛劍行為獲得了徐華人的讚賞,遂作《徐人歌》唱道:“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然而最讓人感懷的,還是他的掛劍酬友。明代詩人楊於臣有《詠睢寧》詩曰:“季札報徐君,冢樹掛劍鋒。至今泗水南,高臺遺芳蹤。”清代狀元李蟠有詩為證:“斯事何關物有神,交情賴此尚留真。三朝仍自稱公子,一劍安能負故人。國亂先機脫匕首,君仇遺恨失延津。匣中亦有吳鉤在,酹酒西風看幾巡。”足以佐證季札掛劍故事的文化影響久遠,廣為流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7月21日,光州世錦賽的游泳比賽有何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