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非遺旗袍傳承人收藏

    1、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出處原詩:

    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鬱孤臺下清江水,

    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譯文:

    全詞用比興手法,寫出了作者抗金復國的雄心以及壯志難酬的苦悶。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表達出作者登臺遠望時對失陷國土的無限思念。

    詞的下片以江水為喻,指出種種挫折並不能磨損作者的意志,表達了作者收復失地的願望。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格調悲涼;“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意氣慷慨。詞句由悲涼而慷慨,正體現了辛棄疾詞的豪放風格。

    2、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出處原詩:

    春望

    唐代: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

    這首詩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且這首詩結構緊湊,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由登高望遠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的感嘆憂憤。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事持續了很久,以致於家裡音信全無,最後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環環相生、層層遞進,創造了一個能夠引發人們共鳴、深思的境界。表現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願望,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3、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

    出處原詩:

    從軍行·其二

    唐代:李白

    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

    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

    譯文:

    突進營壘,射殺敵軍大將,獨自率領殘兵殺開重圍千騎而歸。白身經沙場百戰鐵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敵人重重包圍。

    4、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出處原詩: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

    譯文:

    報警的烽火已映照京城,

    我心情澎湃久久無法平靜。

    調兵的符牒辭別帝王宮闕,

    精銳的騎兵包圍敵方重鎮。

    大雪瀰漫,軍旗上的繪畫黯然失色,

    朔風呼嘯,雜拌著兩軍對陣的戰鼓之聲。

    寧做下級軍官衝鋒陷陣,

    勝似當個書生百事無成

    5、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出處原詩:

    蒿里行

    漢·曹操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譯文:由於戰爭連續不斷,士兵長期脫不下戰衣,鎧甲上生滿了蟣蝨,眾多的百姓也因連年戰亂而大批死亡。

    6、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出處原詩:

    隴西行四首·其二

    [ 唐·陳陶 ]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譯文:唐軍將士誓死橫掃匈奴奮不顧身,五千身穿錦袍的精兵戰死在胡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UZI這下玩大了,拿55開表情包當遊戲頭像,10分鐘後房管發來警告,如何評價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