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飛熊騎士

    孫權是老江湖了,應付曹丕的無理要求是有一手的。至少,孫權秉承著能給的給,不該給的,你也別想要的理念,和曹丕虛與委蛇,最終涉險過關。由此,東吳進入全盛時代。

    那麼,孫權為什麼先是對曹操臣服,後要向曹丕稱臣呢?因為,孫權偷襲了關羽的江陵,讓東吳形成一條完整的長江天塹防線。但是,奪取江陵,猶如“火中取栗”,是會帶來了幾個後遺症的。第一,偷襲荊州,殺害蜀漢名將關羽,令人不齒。第二,惹怒劉備,蜀漢東吳關係破裂。第三,政治上,出師無名,人心浮動,特別是要統治新得的三郡。第四,奪得大部分荊州,讓曹魏覬覦。第五,南郡江陵北接曹魏,西連巴蜀,有被夾擊的風險。這五個後遺症基本是無解,只能補救。所以,孫權先主動臣服曹操,就是要取得“補救”的效果。

    東吳前期是三國中,政治資本最弱的一方,屬於地方軍閥。不但如此,孫吳還很憋屈,偷襲荊州之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不說,綜合實力遠在孫權之上。就連後起之秀的“皇叔”劉備,此時也擁有巴蜀,漢中,東三郡以及荊州三郡。而孫吳呢?政治上已經沒有優勢了,軍事上也十分被動。在長江中下游,合肥之戰被打得大敗,淮南不能前進一步。徐州平原,孫吳水軍又無優勢,戰略價值不大。劉備方面,則控制著長江的上游地區,特別是江陵。關羽對待孫權,就像對待小弟一樣。長此以往,孫吳政權將很快成為最先滅亡的一方。

    所以,孫權為了長江天塹的長治久安,何不先當曹操的小弟?這樣奪取和治理荊州不就出師有名了?更關鍵的是,爭取到了避免劉備和曹魏夾擊的不利情況。曹操去世後,曹丕繼位,孫權害怕劉備報復,繼續跟曹丕裝小弟。所以,孫權確實有“勾踐之奇”。

    曹丕不喜歡孫權,但是“伸手不打笑臉人”呀,接受同時也給孫權出了三個難題。第一,《三國志.吳主傳》記載,曹丕要孫權兒子孫登為人質,但是孫權用“隗囂故事”拒絕了。意思是要人質沒用,隗囂一樣造反。第二,《三國志》注引《江表傳》,曹丕要求東吳進貢雀頭香,大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鬥鴨,長鳴雞等等。這麼多奇珍異寶,群臣都認為這是“無禮”的,可以不理,但是孫權一一籌備上貢了。第三,《三國志.陸遜傳》記載,夷陵之戰後,眾將要求追擊劉備。陸遜說,曹丕正在集結兵馬,說要南下幫助我們,其實是包藏禍心。所以,陸遜留下看著劉備,朱然等人則準備對抗曹魏。果然,曹丕三路伐吳,孫權準備充分,最終險勝。可見,曹丕一開始是要求幫助東吳為藉口的。

  • 2 # 種地的秀才

    曹魏自赤壁之戰後為了恢復生產和建設根據地,決定採取軍事上的防禦方針,把中心放在恢復農業生產上,針對吳蜀的聯盟方針,對劉備孫權一打一拉,破壞吳蜀聯盟,曹丕上位後依然採取這種方針。

    孫權看出魏蜀矛盾尖銳無法妥協,所以就想在魏蜀敵對的空子裡求生存,保江東討便宜。220年曹丕稱帝,孫權因為去年剛得荊州,又殺關羽跟蜀國關係鬧僵,劉備肯定不會罷休,如果曹丕也趁機發難對吳非常不利所以派使者請求做魏國的藩屬,曹丕答應了他並冊封孫權為吳王。221年劉備果然來討伐孫權,孫權一邊派都尉趙諮出使魏國一邊派陸遜抗拒劉備,222年閏六月劉備大敗。期間曹丕提出讓孫權的兒子到朝廷任職,孫權辭讓不受。九月曹丕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張郃、徐晃等圍南郡。孫權一邊派人抵禦一邊謙詞上書,求自改厲,說“如果我罪難除不可赦免,當奉還土地民人,請你讓我寄命於交州結束我剩下的生命。”曹丕會書意思是與你商量送你兒子入朝一事,這是大臣們的共同意見就想看看你的誠意,沒想到你果然藉口推辭,一點誠意沒有,如果你想表現出你的忠誠,消除大臣們對你的疑慮,就讓你兒子孫登快點過來。此時劉備也稱帝了,不可能對魏稱臣,兩國戰爭也告一段落,孫權遂改年號,沿江佈防魏軍的進攻。十二月孫權派太中大夫鄭泉到白帝城拜會劉備,吳蜀兩國又恢復了關係!魏吳戰爭持續到224年,曹丕率軍南下廣陵眺望長江“東吳有人才未可圖也”於是撤軍!

    至此三國又回到了相持局面,以孫權得到荊州擴大了地盤而告一段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淨水器中純水和淨水的區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