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雲天下之談古論今
-
2 # 遊戲考古屋
一方面如甲申網友所說有時機的因素,另一方面大家都知道江南好,江南妙,江南的有錢人呱呱叫,那守著江南的明朝就不知道嗎?
所以每次爆發流民起義江南都是依靠長江地利嚴防死守,而水軍這東西還真不是一天兩天可以練成(我指的開船的水軍,笑),所以哪怕起義軍再眼饞,很多時候也只能望江興嘆。
歷史上倒也不乏江南被起義軍奪走的栗子,比如元朝末年割據江南的張士誠,他本身就是當地人,熟悉江南的地理特徵,又是私鹽販子出身,這才能一舉奪下江南。
換句話說,江南的地理特徵決定了自北向南的襲擊會遇到極大的阻礙,而自西向東以及內部開花則可以很快攻下江南。而明朝大部分流民都在長江以北地區活動,所以拿下江南難度極高。
-
3 # 當代曹植
江南並不好打!每次爆發流民起義,江南都是依靠長江地利嚴防死守,而水軍不是短期可以練成,所以起義軍很多時候也只能望江興嘆。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登基,開始正式的滅明程序。三月初一前進至寧武關,攻城遇挫。李自成攻克寧武關後下令屠城,派袁宗第率軍先行前往襄陽。
李自成的本意是就此率全部主力南下奪取江南。
然而,就在袁宗第出發不久,明太原總兵姜瓖來投降,這樣從寧武關到居庸關一路上就沒有抵抗力量了。李自成這個時候顧不得讓袁回來,就先帶兵前進,一路去接收明朝投降的官兵了。
這樣從三月初一到三月十四,一路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到了北京城下,居然就一戰而下了北京。
姜瓖的降表一下子改變了李自成的原本戰略安排,要知道,李自成原本的戰略就是從湖北下南京,然後佔據最富庶的江南,慢慢逼死明朝。
-
4 # 甲申十七年
首先說明一點,李自成不是沒想打江南,只不過北京敗的太快,這才讓他先攻佔了北京。
1643年李自成在襄陽府稱王,隨即北上剿滅孫傳庭,留白旺守襄陽。
次年李自成在西安登基,開始正式的滅明程序。三月初一前進至寧武關,攻城遇挫,這是李自成軍整個東進過程中最硬的一仗。李自成攻克寧武關後下令屠城,隨即聽到左良玉在武昌府有異動,於是派袁宗帶大軍第先行前往襄陽。
李自成的本意是就此率全部主力南下奪取江南。如果不是這個意圖,他完全沒有必要派袁拉走了上萬軍馬,正常的邏輯是面對手下敗將左良玉,白旺只要擺出疑兵的姿態,就足夠震懾左良玉的了。
然而,就在袁宗第出發不久,明太原總兵姜瓖來投降,這樣從寧武關到居庸關一路上就沒有抵抗力量了。李自成這個時候顧不得讓袁回來,就先帶兵前進,一路去接收明朝投降的官兵了。
這樣從三月初一到三月十四,一路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到了北京城下,居然就一戰而下了北京。
可以說,姜瓖的降表一下子改變了李自成的原本戰略安排,這也是他日後被後世學者認為是混亂的戰略的原因——面對平定北京後即將接踵而來的後金威脅,李自成居然把袁宗第派去了湖北。
要知道,李自成原本的戰略就是從湖北下南京,然後佔據最富庶的江南,慢慢逼死明朝。沒想到因為一封降表,讓自己走入了江北的死局,並最終讓後金摘了桃子。
回覆列表
在明軍的重兵部署下,其實江南並不好打。明末時期,很多戰爭爆發於北方,而在江南地區卻很少受到戰亂的影響,那麼為什麼起義軍不去進攻江南。主要有以下五個原因:
一、當時北方發生比較嚴重的自然災害,糧食收成不好,再加上當時的朝廷不僅不給百姓補貼,反而大力壓榨剝削,所以百姓都生活中水深火熱之中。到處都是導火索,主要一個人豎起起義都大旗,很多人都會前去響應。而南方則不同,基本上沒有受過較大的自然災害,而且相對於北方,南方的經濟也更加富裕。江南的百姓衣食無憂,他們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去參加起義反抗。農民軍如果去南方發展不會有大量的饑民作為裹挾補充,也缺乏起義基礎
二、和起義的最終目的有關。明朝時期,人們起義鬥爭最終就是為了能夠推翻大明王朝的統治。而當時明朝的首都在北京,所以當時的主要火力在北方,在加上明末的農民起義大都是從北方發源的,所以江南地區相對來說,就安穩一些。
三、明朝君主早有防範。南京,作為明朝的另設的一個副都,戰略很重要,再加上當時江南地區為明朝的經濟做了很大的貢獻,也是全國性的產量基地,所以一直以來都是重兵把守。為了避免受到農民起義戰爭的波及,明朝統治者很早就派重兵駐守,比如臭名昭著的左良玉就陳兵湖北武昌,襄陽。客觀上也抑制了農民軍南下。
四、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們目光短淺。缺乏戰略眼光。以李自成為例,他曾經說過“天底下的好地方還有能超過西安的?”。在他眼裡在當時已經破敗、衰落的西安城就是天底下最好的地方了。可見其見識淺薄到了何種程度。所以他們只考慮殺進明朝的都城,然後將皇帝取而代之。不懂得變通 如果他們靈活一點,集中火力攻打江南,斬斷明王朝的經濟和糧食來源,我想,可能會出現另一種結果。
五、中國農民傳統的鄉土意識作祟,加上北方人不服南方水土。也使得農民軍不願意、不敢與南下進攻江南地區。長於北方原野流動作戰的北方農民軍也苦於舟楫勞苦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