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掛在明堂射古今

    我還是用牛頓和萊布尼茨的著作來說明,現代科學本身也是從哲學中分出來的,這從牛頓著作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書名就能看出來。

    這從吳國盛的著作《什麼是科學》也能看出來,從他對西方科學的溯源的解讀中也能看出來現代科學產生的歷史根源。

    他在書中第二章《西方科學溯源,希臘理性科學》對《Science的辭源及其演變》就指出“科學史上的英國大科學家,從哈維(1578—1657)、波義耳(1627—1691)、牛頓(1647—1727)、卡文迪許(1731—1810),直到19世紀的道爾頓(1766—1844),都沒有自稱也沒有被認為是從事science研究的,更沒有自認為或被稱為scientist(科學家)。這些後世被尊為偉大科學家的人當時被稱為“自然哲學家(natural philosopher)或“哲學家”(philosopher),從事的是哲學(philosophy)工作。”

    作者也引用了我提到的那本牛頓著作的標題,還引用了道爾頓的著作標題“化學哲學的新體系”,還說1665年創刊出版的英國皇家學會會刊的名字就叫《皇家學會哲學學報》。再看看萊布尼茨著作的標題《萊布尼茨自然哲學著作選》不也是能看出來嗎。

    作者還指出“即使在英語世界,science的廣泛使用到今天也就一百五十年左右的時間。這一百五十年,正是‘現代科學’完成建制化從而獨立發展的一百五十年。”

    作者在文中也指出象法拉第、開爾文、赫胥黎這樣的科學家也不願意被稱為“科學家”,而法拉第更喜歡自稱“自然哲學家”。

    從這些看早期的大科學家們都不願意把自己束縛在所謂的“分科化的、職業化的、實驗的並且有著潛在技術應用前景的科學”中。

    而在美國科學家海因茨·R.帕格爾斯的著作《大師說科學與哲學》的副標題“計算機與複雜性科學的興起”也能看出來現代科學在遇到複雜性所面臨的問題。作者在第一部《複雜性科學》的第二章《科學的新綜合體》中也說“神經科學、人類學、群體生物學、學習理論、認知科學、非線性動力學、物理學和宇宙學中的問題,都有重疊的部分。由於各學科間新的橫向整合過於快速,我們找不到它的方向……以至於‘複雜’這個概念將可整合出新知識。”

    再從作者第二部《哲學與反哲學》的思考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傾向哲學的。

    吳國盛在《什麼是科學》中的第五章《西方另類科學傳統:博物學》中還指出“博物學的當代意義”並提出了“重建科學譜系”,他強調“諸多非西方文明在理性科學方面並無突出表現,但都有發達的不可替代的博物學”。

    從這些看,要想知道科學的發展,必須要溯源現代科學的歷史,才能知道科學未來發展的意義。

  • 2 # 語境思維

    本題屬於務虛,值得探討,理性是偉大的輔翼。見收藏甚少,務實者居多,我有點遺憾。

    科學與哲學都是舶來品,有必要開宗明義。

    科學一詞,來自science,=sci(see/見證)+ence(事物)。顧名思義,科學是見證事物的學科。見證是對自然與實驗現象的測量與統計或大資料。見證是科學的標籤。

    哲學一詞,來自philosophy,=phil(like/喜歡)+soph(wisdom/智慧)。顧名思義,哲學是追求智慧的學科。智慧是對認識與利用自然資源的效率。智慧是哲學的標籤。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哲學是廣義的,是各學科的統稱,例如理工博士統稱哲學博士(Ph.D)。中國哲學是狹義的,多指社會科學哲學。

    現在回到本題。我認為,科學依據測量資料與合理解釋,研究事物的物理結構與函式關係。哲學依據客觀現象與科技成果,研究事物的抽象結構與共同規律。

    哲學林子很大,什麼鳥兒都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最先進的哲學,但依然需要不斷加深拓寬增高。例如,要增補科學哲學、資訊哲學、數學哲學、物理哲學、基因哲學、真空場哲學。

    哲學的價值在於:哲學基於科學,也要用科學資料說話,否則就是偽哲學;哲學高於科學,尤其用對立統一律指導具體科學,否則就是死哲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29歲左右,一直在工廠上班,26天班月薪7500,很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