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體來說,華人對月亮的關注,是從很古的時候開始的,《周易・繫辭上》曰:”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詩經也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古人按陰曆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每個季節分三個月,把這三個月分別按:“初,仲,暮”名之。所以有願你三冬暖這樣的話,三冬,就是冬天的三個月。
說到中秋,古人把陰曆的七,八,九三個月稱為秋,八月為仲秋,而十五又是月中,整個秋之半,所以農曆的八月十五日,就是中秋。
魏晉時,文人名士就有賞月和玩月之舉,但未成俗,到了唐代,賞月之風更盛,比如唐明皇,就很喜歡賞月,《開元天寶遺事》有一條為“賞月臺”,說的就是唐玄宗八月十五這天明月之夜與楊貴妃到太液池憑欄賞月的事。但是即便到了盛唐,中秋仍未成節,民間也未成俗,所以,唐朝詩人雖然寫月的詩很多,但大多標以八月十五,而少言中秋。比如韓愈《八月十五液贈張功曹》,劉禹錫《八月十五日夜玩月》,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到了宋朝,中秋作為民俗已經被民間廣泛認可和喜愛,相傳,宋太宗曾定中秋,新年和端午為三大節日。宋朝的時候,每到中秋,皇帝都要舉行盛大的晚宴,在京都中的六品以上的官員都有資格參加,彼時,美酒佳餚,賞月賦詩,很是熱鬧隆重。
民間的中秋是怎麼過的呢?我們現在可以從宋人的一些筆記中略窺其貌。
金盈之《醉翁談錄》:“中秋,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皆以成人之服服飾之,登樓或於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折桂,所以當時賦詞者,有“時人莫訝登科早,只為嫦娥愛少年”之句,女則澹竚妝飾,願貌如嫦娥,員如皓月。
這裡---傾城人家,不以貧富,可以看出到了宋朝,中秋之俗已深入民間。並深受喜愛。
吳自牧《夢梁錄》:“八月十五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渭之中秋,此日月倍明於常時,又謂之月夕。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飄香,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高臨軒玩月,或登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恣以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員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買賣,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知曉不絕“”
這描繪的就是一副中秋上河圖,最可注意的是,就算是飢貧之人,寧可解衣市酒,也不肯虛度此夜。可見宋人對中秋的重視,參與之盛。
周密《武林舊事》:“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至十八日為最盛,。。。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常時。中秋,宋人觀潮也是一個風俗。“浮滿水面,爛如繁星”,這是周密對中秋節放河燈的描述。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綵樓花頭,畫醉仙錦,市人爭飲,至午末間,家家無酒,是時鰲蟹新出,石榴,梨子,棗,慄,葡萄,皆新上市。”
“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家徵佔酒樓玩月,。。。連宵嬉戲,至於通曉”
從以上的宋人筆記中,我們可以看到,宋朝的時候,中秋已經成了很重大的一個節日,上至宮廷,中游者富家,巨室,次者中康之家,下至販夫走卒,乃至於貧寒之輩,均在此日參與其中,人們賞月拜月,吃喝玩樂,飲酒狂歡,衷心許願。觀潮賞燈,徹夜方休。
詩人呢?
宋白:去年今夜此堂前,人正清歌月正圓。今夜秋來人且散,不如雲霧蔽青天。
蘇軾:八月十五夜,月色隨處好。不擇茅簷與市樓,況我官居似蓬島。
辛棄疾: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 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李白說自古聖賢皆寂寞,在萬眾狂歡的氛圍下,我們看到詩人賞月仍然是感時悲秋,落寞感傷。
最牛逼的還是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我還是喜歡豪邁疏狂,歡飲大醉的蘇軾!因為李白還說:“惟有飲者留其名”。欣然,信然!
大體來說,華人對月亮的關注,是從很古的時候開始的,《周易・繫辭上》曰:”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詩經也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古人按陰曆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每個季節分三個月,把這三個月分別按:“初,仲,暮”名之。所以有願你三冬暖這樣的話,三冬,就是冬天的三個月。
說到中秋,古人把陰曆的七,八,九三個月稱為秋,八月為仲秋,而十五又是月中,整個秋之半,所以農曆的八月十五日,就是中秋。
魏晉時,文人名士就有賞月和玩月之舉,但未成俗,到了唐代,賞月之風更盛,比如唐明皇,就很喜歡賞月,《開元天寶遺事》有一條為“賞月臺”,說的就是唐玄宗八月十五這天明月之夜與楊貴妃到太液池憑欄賞月的事。但是即便到了盛唐,中秋仍未成節,民間也未成俗,所以,唐朝詩人雖然寫月的詩很多,但大多標以八月十五,而少言中秋。比如韓愈《八月十五液贈張功曹》,劉禹錫《八月十五日夜玩月》,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到了宋朝,中秋作為民俗已經被民間廣泛認可和喜愛,相傳,宋太宗曾定中秋,新年和端午為三大節日。宋朝的時候,每到中秋,皇帝都要舉行盛大的晚宴,在京都中的六品以上的官員都有資格參加,彼時,美酒佳餚,賞月賦詩,很是熱鬧隆重。
民間的中秋是怎麼過的呢?我們現在可以從宋人的一些筆記中略窺其貌。
金盈之《醉翁談錄》:“中秋,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皆以成人之服服飾之,登樓或於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折桂,所以當時賦詞者,有“時人莫訝登科早,只為嫦娥愛少年”之句,女則澹竚妝飾,願貌如嫦娥,員如皓月。
這裡---傾城人家,不以貧富,可以看出到了宋朝,中秋之俗已深入民間。並深受喜愛。
吳自牧《夢梁錄》:“八月十五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渭之中秋,此日月倍明於常時,又謂之月夕。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飄香,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高臨軒玩月,或登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恣以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員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買賣,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知曉不絕“”
這描繪的就是一副中秋上河圖,最可注意的是,就算是飢貧之人,寧可解衣市酒,也不肯虛度此夜。可見宋人對中秋的重視,參與之盛。
周密《武林舊事》:“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至十八日為最盛,。。。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常時。中秋,宋人觀潮也是一個風俗。“浮滿水面,爛如繁星”,這是周密對中秋節放河燈的描述。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綵樓花頭,畫醉仙錦,市人爭飲,至午末間,家家無酒,是時鰲蟹新出,石榴,梨子,棗,慄,葡萄,皆新上市。”
“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家徵佔酒樓玩月,。。。連宵嬉戲,至於通曉”
從以上的宋人筆記中,我們可以看到,宋朝的時候,中秋已經成了很重大的一個節日,上至宮廷,中游者富家,巨室,次者中康之家,下至販夫走卒,乃至於貧寒之輩,均在此日參與其中,人們賞月拜月,吃喝玩樂,飲酒狂歡,衷心許願。觀潮賞燈,徹夜方休。
詩人呢?
宋白:去年今夜此堂前,人正清歌月正圓。今夜秋來人且散,不如雲霧蔽青天。
蘇軾:八月十五夜,月色隨處好。不擇茅簷與市樓,況我官居似蓬島。
辛棄疾: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 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李白說自古聖賢皆寂寞,在萬眾狂歡的氛圍下,我們看到詩人賞月仍然是感時悲秋,落寞感傷。
最牛逼的還是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我還是喜歡豪邁疏狂,歡飲大醉的蘇軾!因為李白還說:“惟有飲者留其名”。欣然,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