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口水雜談
-
2 # 周明秋328
在古代,一般情況下統制者都會開科舉,選擇文化人中的優秀人才治理國家:從秀才,舉人到進士,是從老百姓中經過公平的競爭上位做官的。而所謂“詩人”,“文學家”只是這些人的一份子,是由後世人去評定的有“流芳百世”的作品的官員。由於歷朝歷代戰亂紛起,例如岳飛、辛棄疾、曾國藩等就是文人帶兵的帥才,並青史留名的。
-
3 # 文藝青年Right
“首先呢,詩人不是一個職位,它只是一個角色,不能拿來混飯吃的。古今中外皆然。古代的那些大詩人往往都是當官的,或者就是坐擁一大塊土地,並以此為生。包括國外的很多詩人,他們往往都是貴族皇親國戚,少有的幾個貧困潦倒的詩人還都是被貴族包養的。所以說,詩人不是一種職業,他只是人的一種理想,一種追求,一種對於大千世界的認知,一種源於自我心裡深處的期許。”——林清玄
回顧歷史上的詩人,他們都是身兼多職的。那麼詩人如何為詩人呢?歷史上大多數的詩人作詩,都是在感嘆仕途不順、思念家鄉思念親友、對美好事物的欣賞……所以,能作詩的都是當官的,有文化的人。光光是詩人一個職業,你是很難立足的,當然除了仲永那些神童外,他們作的詩都可以直接拿去賣的。
詩人是生活衍生的一個產物。沒有人一出生都是夢想成為詩人,詩人都是經歷生活的煩惱、艱辛、孤獨,抒發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詩人只適合當作興趣,生活還得繼續。
但是,不得不承認,的確鮮有純粹的詩人。因為,畢竟“詩人”不是一份可以謀生的職業,畢竟,詩人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蘇軾是一個詩人,同時也是一個政治家。換言之,一個整天無所事事的人也成就不了一名詩人,詩人所有的抱負、理想都是根植於這片土地上的,詩人所有的愛與情感也都是該有血有肉有溫度有良知的。
古代文人的理想從來就不是成為藝術家,他們的最高理想無一例外是投身政治,換句俗一點的話說,就是當官,成為人上人。而當官,尤其是平民當官,是很不容易的,早期是透過貴族推薦,後來是經過科舉。所以貴族喜歡什麼、科舉考什麼,大家就去學什麼、鑽研什麼,一如我們今天的高考和公務員考試。唐宋時期,詩歌是進入上流社會的重要途徑,也是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所謂文人開始大量學習詩歌、練習詩歌,學的人多了,作詩的人多了,自然好詩和好詩人就層出不窮了。很多古代優秀詩人,尤其是唐宋時期的詩人,本身就是政治家或者中高階官員。
唐宋時期的很多宰相、尚書、地方軍政長官,另一個身份就是詩人,比如賀知章(宰相)、范仲淹(參知政事、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晏殊(宰相)、王安石(宰相)等等。在地方上為政一方、造福百姓的詩人也有不少,比如白居易,比如蘇軾等等。還有很多詩人投身邊疆,在軍隊中建功立業,比如以高適(劍南節度使)、岑參(嘉州刺史)、王之渙、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詩人,建功立業者不在少數,稍微瞭解中國歷史就能知道。所謂詩人流連於煙花之地,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只有科舉失敗,無力進入朝堂的才會這樣。李白、杜甫、柳永等人和所有文人、詩人的理想也都是以詩歌為階梯,進入政府高層,最終封侯拜相,而非天天吟詩作樂,做什麼藝術家。李白詩歌做的很好,所以唐玄宗很喜歡,李白的第一步達到了,但是唐玄宗只是把李白當做清客、秘書這樣的角色,並沒有讓李白成為重臣,所以李白失望之餘才離開了朝廷到處尋找出路;柳永也是如此,科舉失敗了只好流連於煙花之地。
不是他們不思進取,他們進取的唯一機會,就是透過作詩作文進入政壇。歷史沒有給他們機會,假如歷史給他們機會,他們說不定也會成為高階官員和政治人才。當然,詩人有沒有治國之才這個可不一定,詩歌做的好是其文學素養高,不代表詩人有治國之才、也不代表詩人沒有治國之才。但在當時的環境下,不會作詩,恐怕他們根本就沒有途徑進入政壇,他們就算會斷案、會改善民生,也根本沒有用武之地。從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內容逐漸使用八股文,詩歌考試可有可無,所以大部分文人不再重視作詩,文人的全部精力都用於八股文,而把詩詞看成不務正業或者個人愛好,這也是為什麼明清時期古詩逐漸衰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