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二菇涼耶

    朱元璋為何如此惱怒孟子

    首先,這要從對儒生首鼠兩端的朱元璋身上找原因。在朱元璋一生的政治生涯中,既重用佛、道,又時而殺戮和尚、道士。對儒家、法家等也是如此,雖然他經常大罵李斯、韓非等法家,但他治國思想的精髓又多是從法家著作中生吞活剝而來的。他一向標榜孔、孟,言必稱三代,儒家思想似乎是他的惟一旗幟,但他在骨子裡又實在看不起儒生。

    明朝建立之初,不僅治理地方需要大量人才,而且南京中央政權也需要一批文人學士,朱元璋對於羅致治理天下的賢才包括元遺民,還是曾表現出相當的耐心與真誠的。對於一些早期投奔他的讀書人,如宋濂、劉基、陶安等,他也一度都非常信任。建國前後,對他們也曾給以特殊優待。如把劉基看成是自己的諸葛亮、張子房(良),從不直呼其名,而尊稱之為先生,這算是皇帝所能給予的最高禮遇了。

    但極度自尊、剛愎自用的朱元璋,對於“至聖文宣王”孔子這麼一個高高在上靈魂的存在,是一百個不情願。洪武二年(1369),他就曾下詔說:“孔廟春秋釋奠,止行於曲阜,天下不必通祀。”詔令一下,朝野大譁。經過大臣們這麼一鬧,朱元璋也覺得實在說不過去,只得極不情願地收回了命令。但他一直又心有不甘,於是幾年之後,便把這一腔的無名之火發在了孟子老先生的頭上了。

    其次,要從孟子的思想中找原因。在中國古代的思想家中,“民本”思想在孟子那裡表現得最為突出。他有一句名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孟子還認為,天子若不能保民,天下之人就可以得而共誅之。所以,孟子並不主張天下百姓效忠於一姓一人。孟子所說的“仁”,主要是對“民”來說的。為了得到天下,保有四海,天子就必須實行仁政,愛護人民。

    生活於戰國戰亂不休、殺人如麻這種亂世之中的孟子,能有這些超越時代的思想,是難能可貴的。但這些思想火花,對正欲透過強權建立朱家千秋大業的朱元璋來說尤其刺眼,因此厄運也就必然地降落到孟子的頭上了。

    事件的始末和結果

    罷全國普遍祭祀孔子的問題最終沒能執行,朱元璋本來就一直耿耿於懷。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不經意之中又在翻看《孟子》,見那“民貴”,“君輕”,“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華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以及“霸道”、“暴君”、“一夫”之類的話,更覺得如芒刺在背。一邊讀,一邊罵道:“如此荒謬之言,哪裡像臣子說的話?”“倘此老在今日,豈可免我一刀”。當天就命令將孟子逐出文廟的殿外,不得配享。併發狠地說,諸大臣“有諫者以不敬論,且命金吾射之”。

    看到這個聖旨,滿朝文武,驚恐不知所措。這時,刑部尚書錢唐挺身而出,抗疏直言,為孟子鳴冤。朱元璋當然是憤怒異常,內侍把皇上動怒的情景描述給錢唐。錢唐說:“臣為孟軻而死,死有餘榮。”說罷,讓人抬著事先準備好的棺材,袒著胸,抱著必死的決心,直向奉天殿方向走去。朱元璋終於退縮了。

    第二年,冷靜下來的朱元璋,就下了一道諭旨說“孟子辨異端,辟邪說,發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算是極不情願地把孟子的牌位又請了回去。如此說來,錢唐對亞聖孟子可謂居功至偉,難怪後人對其讚不絕口了。

    但朱元璋覺得這個孟老頭實在有點討厭,什麼“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什麼“草芥”、“寇仇”;什麼“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什麼“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未聞弒君也”;什麼“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等,這些真有點像是指著鼻子在數落自己。特別是《孟子》又是官定的《四書》之一,各級學校用來做教本,科舉考試用來命題,這豈不把天下的學子們都教壞了?

    至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最終還是沒有放過孟子。既然配享不能動,我動你的書應該可以了吧。於是,命令翰林學士劉三吾對《孟子》進行刪節。82歲的翰林學士劉三吾奉命後戰戰兢兢,經過反覆揣摩,共刪掉85條朱元璋感到刺眼的內容,保留170餘條,成《孟子節文》一書。朱元璋立即下了一道詔書,規定“自今八十五條之內,課士不以命題,科舉不以取士,一以聖賢中正之學(指《孟子節文》這部書)為本”。孟子配享的這段公案,到此才算結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顏表示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