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皛舒

    這句話由來已久。我個人的理解:

    【人以類聚】:大概意思是說,社會中儘管都是“吃、喝、拉、撒、睡、醒”的人,但無不生存在各自的圈子裡。按大類分,即: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

    在腦力勞動的群體中,又會分成很多很多小類,比如:管理類、商業類、文藝類等等。

    在體力勞動類中,又分為技能類和體力類等等。

    所謂的“類聚”是指,人的社會活動和生活所產生交集,基本都是同類人所形成的圈子。沒有交集的人很難聚在一起。當然,也不是絕對的的。但不是同類人,很難融在一起,也很難有共同語言。

    【物以群分】比較容易理解,就是按事物的屬性來劃分。比如,生物,植物,動物等等。

    其實,“人以類聚,物以群分”這句話之所以能約定俗成的流傳至今,是有它的合理性的。

    因為,人與人的社會交往,都不是平白無故的。經濟基礎,社會地位,文化底蘊,知識結構,思想境界等,無不決定著每個人的生存階層和空間。不是同階層的人很難產生交集,即是有交集也很難有共同語言。而沒有共同語言的人,是無法共融的。

  • 2 # 老喬218152046

    兩一好像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過沒有關係。不影響對問題的解答。我同意這種關念,因為它是觀察到的現象,而不是純思維出來現象。所謂思想支配行動,思想統一行動相合。這在《老子》裡有闡釋。

    《道德經》第二三章編目:對事物有不同的認識,不同的思想是很自然的事。

    原文:略。

    解讀:希言自然。故飄風譯文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人乎? 希,希望。言即說。 不是希望說說自然嗎?咱就說一說自然。狂風颳不了一個早晨,驟雨也下不了一整天。風雨者,孰為,天地。天地都不能長久,人就更不如天地長久了。

    宇宙和天地自然界,萬物都是有規律變化著的《過程》。這是非常道學源自自然,取法自然的存在而發現的規律性。構成非常道理之理論。它包括:〈有無同一〉規律存在認識論;有無相生過程世界觀;意識現象一一社會;本質和現象的同一性;一般和特殅的關係等,這些基本觀點和方法構成了〈道〉之理論的核心內容。人是萬物之一,在該理論的統轄下,這“有無同一”“有無相生”,不就是《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同一”嗎!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徳;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這段話不難理解,但需要先說明 兩點第一是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徳一體即可簡化為“道”和“失”的關係。第二點說明,世界上只有兩種理論即道理之理和失道理之理(無道理)儒、道、佛三家。儒家佛家之理,諸子百家道家以外其餘各家之理;以及西哲為指導的強權政治之理,都屬於失道理之理。都是為某種目的而造的“道理”,都不是客觀存在之理。

    所以從事於道的人,就會站在道的立場上,應用道的觀點,和道的方法,去觀察、思考、分析、判斷問題用以符合客觀實際。這就是道者同於道。 而從是失道的人,就會站在失道的立場上,用失道的觀點和失道的方法,去思考、分析、問題,使其符合其目的性。這就叫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在同一蘭天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現象是很自然的事情。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你信不信?

    譯文:不是希望說說自然嗎?咱就說說自然,為什麼?狂風颳不了一個早晨,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誰使他這樣呢?天地。天地之間的現象尚且不能長久,何況人呢?

    所以從事於道的人,其行為受道的支配;從事於德的人,其行為受德的支配;從事於失道失德的人,其行為受失道失德的支配。行為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行為同於德的人,德亦樂意得到它。行為同失道失徳的人,失道失德亦樂意得到他。所以人們在同樣的大背景下,產生不同的認識和思想。(產生諸子百家)也是很自然的事情。這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自然客觀性。你信不信,反正我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洋如何保護?怎樣建立全球海洋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