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禮.智.信被稱五常,它是指導人們舉止行為的常理,不可以違背和搞亂。解說: 仁義理智信是封建社會中人們的行為規範,簡稱“五常。對人寬厚愛心,是仁;為人正派,愛憎分明,是義;待人彬彬有禮,行為端莊,是禮;處事果斷周密,是智;做人誠實穩重講信譽,是信。按照這”五常“去做,就可以成為正人君子;反之,則可能成為遭人唾罵的壞人。由此看來,“五常”雖是封建社會人們的行為規範,但至今仍有積極的意義。
儒家學說
孔雲:仁義禮,孟雲:仁義禮智,仲舒雲:仁義禮智信。(仲舒是董仲舒)
仁義禮智信此為五常
孔子也常談仁義禮智聖,但他並沒有將這五者並列,而是分述。最早提出這個觀點。
孟子說—仁義禮智根於心,就是說仁義禮智的道德是天賦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區別於禽獸的本質特徵!
董仲舒的思想為仁義禮智信其實是高於皇權的。
雖然君為臣綱,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但人主的發號施令,一樣要受到五常的約束。
三綱五常(三綱:君為臣綱 父為子綱 夫為妻綱),和其他的立憲制度一樣,在歷史上有效防止了皇權專制主義在廢封建興郡縣之後的無限擴張。
事實上,秦始皇這樣的君王,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了。
孔子曾將“智仁勇”稱為“三達德”,又將“仁義禮”組成一個系統,曰:“仁者人(愛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焉。”
仁以愛人為核心,義以尊賢為核心,禮就是對仁和義的具體規定。
孟子在仁義禮之外加入“智”,構成四德或四端,
曰:“仁之實事親(親親)是也;義之實從兄(尊長)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背離)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並將仁義禮智信說成是與天地長久的經常法則(“常道”),號“正常”。
曰:“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賢良對策》)。
董仲舒的“五常”學說的特點是:對仁義禮智信作了不違背孔孟思想的發揮;將仁義禮智信與五行相匹配,把純人倫的東西納入天道五行的範疇,從而為仁義禮智信提供了哲學依據,形成“五常之道”。
仁.義.禮.智.信被稱五常,它是指導人們舉止行為的常理,不可以違背和搞亂。解說: 仁義理智信是封建社會中人們的行為規範,簡稱“五常。對人寬厚愛心,是仁;為人正派,愛憎分明,是義;待人彬彬有禮,行為端莊,是禮;處事果斷周密,是智;做人誠實穩重講信譽,是信。按照這”五常“去做,就可以成為正人君子;反之,則可能成為遭人唾罵的壞人。由此看來,“五常”雖是封建社會人們的行為規範,但至今仍有積極的意義。
儒家學說
孔雲:仁義禮,孟雲:仁義禮智,仲舒雲:仁義禮智信。(仲舒是董仲舒)
仁義禮智信此為五常
孔子也常談仁義禮智聖,但他並沒有將這五者並列,而是分述。最早提出這個觀點。
孟子說—仁義禮智根於心,就是說仁義禮智的道德是天賦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區別於禽獸的本質特徵!
董仲舒的思想為仁義禮智信其實是高於皇權的。
雖然君為臣綱,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但人主的發號施令,一樣要受到五常的約束。
三綱五常(三綱:君為臣綱 父為子綱 夫為妻綱),和其他的立憲制度一樣,在歷史上有效防止了皇權專制主義在廢封建興郡縣之後的無限擴張。
事實上,秦始皇這樣的君王,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了。
孔子曾將“智仁勇”稱為“三達德”,又將“仁義禮”組成一個系統,曰:“仁者人(愛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焉。”
仁以愛人為核心,義以尊賢為核心,禮就是對仁和義的具體規定。
孟子在仁義禮之外加入“智”,構成四德或四端,
曰:“仁之實事親(親親)是也;義之實從兄(尊長)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背離)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並將仁義禮智信說成是與天地長久的經常法則(“常道”),號“正常”。
曰:“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賢良對策》)。
董仲舒的“五常”學說的特點是:對仁義禮智信作了不違背孔孟思想的發揮;將仁義禮智信與五行相匹配,把純人倫的東西納入天道五行的範疇,從而為仁義禮智信提供了哲學依據,形成“五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