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陸心說

    這個問題的本質還是分攤責任的問題,一旦責任分攤不公,幹活的一方心裡就會不平衡:同樣是在一起過年,為什麼我要幹活,而我的兄弟卻不用幹活?

    一旦這種不平衡心態產生,那麼,自然會引起幹活的一方對於幹活這件事懈怠,不滿,至還可能和不幹活的兄弟發生爭吵,那麼,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為什麼會產生這種不公心裡?

    三個和尚沒水喝與“社會懈怠效應”

    三個和尚沒水喝這個故事,想必大家都聽過:廟裡只有一個和尚的時候,他自己抬水喝,自給自足,每天透過自己的勞動喝到水,不會有不公平的心裡;後來,廟裡又來了一個和尚,於是兩個和尚一起挑水喝,責任分配均衡,雙方都覺得公平;最後,廟裡又來了一個和尚,這個和尚不抬水也不挑水,只喝那兩個和尚挑來的水,時間長了,那兩個和尚覺得自己努力挑水,第三個和尚卻坐享其成,時間長了,他們覺得心裡不公平,於是也不去挑水了,於是,三個和尚就都沒水喝了。

    這個現象,可以用“社會懈怠效應”來解釋:社會懈怠效應是指個人與群體其他成員一起完成某種事情時,往往個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單獨時偏少,個人的活動積極性與效率下降的現象。社會懈怠效應的本質,就是由責任分配不均,和個人努力得不到單獨評價,而引起的心裡不平衡,然後產生的懈怠工作的方式。

    在題主的問提之中,回家過年時,有的兄弟幹活,有的兄弟不幹活,幹活的一方如果看到不幹活的一方坐享其成,難免會產生心裡不平衡的感覺,從而產生“社會懈怠”,覺得自己吃虧了,或者是也不想好好幹活了。

    既然知道了產生這種“社會懈怠”心裡的原因,那麼,落實在具體問題上,我們又該怎麼做呢?

    忘掉“分攤責任”這件事

    改變別人難上難,改變自己最簡單,既然知道了產生“社會懈怠”心裡的原因之一是感覺責任分配不均,心裡不平衡,那麼,首先我們要忘掉分攤責任這件事。

    家裡的活就那麼多,總要有一個人去做,如果你想到兄弟們沒幹活,自己卻幹活了,一定會產生心裡不平衡。那麼,我們現在來假設一下,如果你的兄弟們不存在,那麼,你是不是就會自己幹完這些活,而不會感覺到心裡不平衡呢?

    在電視劇《天道》之中,丁元英的父親在生病之後,丁元英和他的哥哥妹妹在討論均攤責任的時候,有一句話很有道理,丁元英說:我就知道他是我爹,他還是誰的爹我不知道。如果我還知道他也是你們的爹,就會有一個分攤責任的問題,心裡就會不平衡。

    在我看來,丁元英的意思是:照顧父親,或者是在家裡面幹活,要忘掉“分攤責任”這件事情,只想我應該做什麼,而不要想兄弟們做沒做什麼,只有忘掉“分攤責任”這件事,才不會覺得不公平,全心全力的去照顧父親。

    所以,家裡的活就那麼多,既然我們在幹活的時候,改變不了不幹活的兄弟的想法,那麼,我們就改變自己的想法,忘掉“分攤責任”這件事,這樣,我們的心裡就不活不平衡了。

    家人心中自有一杆秤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吃虧是福

    不要覺得自己在家幹活,一定會是吃虧的,實際上在家人心中都會有一杆秤,誰幹活了誰沒幹活,家人都看在眼裡,就算是不幹活的兄弟,他其實也心知肚明。

    大家心中其實都明白:幹活的那個才是最願意為家裡付出的那一個。

    總結:

    這本質是一個由於責任分攤不均,而引起的心裡失衡問題。造成這種心裡失衡的原因叫做“社會懈怠效應”。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最簡單的是從自己的思想觀念入手,忘掉“分攤責任”這件事,這樣幹活的心裡才能平衡。而家人心中自有一杆秤:誰是在家裡坐享其成的,誰是為家裡付出的,一目瞭然,幹活的自然能夠得到公允的評價。(end)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種品牌的國產智慧手機好?哪一個牌子做得最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