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河堤鎖岸
-
2 # 另類文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在這繁華俗世,我們那個人不是無法超脫,不由自主的存在,為了功名利祿蠅營狗苟,為工作地位困頓勞碌,累的像條狗,甚至狗都不如!
而“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樣詩情畫意的情景,只不過是想象中的綠洲而已。
成年人的生活中沒有容易二字。
而我們置身的這個時代,更是困苦不堪。
我想,如果要用一張圖的話,那就畫一個沙漠中的綠洲吧,願東坡先生九泉下能頷首微笑
-
3 # 漁丈人2
生命的解脫在於精神。因為人的軀體是物質體,而一切的物質體都有生滅,有質變,所以人們尋求肉體的快感和解脫,就會心隨物轉,陷在無盡的痛苦和煩惱當中。
-
4 # 明日一說
夜飲東坡醒復醉,
歸來彷彿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
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
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餘生。
——宋·蘇軾《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
【譯文】夜深在東坡寓所裡宴飲醒了又醉,回來的時候彷彿已經是三更時分。家裡的童僕早已睡熟,鼾聲如雷鳴般響亮。輕輕地敲了敲房門,裡面卻是完全沒有迴應,只好獨自倚著藜杖,枯坐著傾聽江水奔流的吼聲。
經常憤恨身不由己,什麼時候能淡泊功名利祿,不再去取巧鑽營?莫不如趁著這個夜深風靜、波瀾不驚的夜晚,駕一葉扁舟從此消逝遁去,像范蠡大夫那樣相忘於江河湖海,在平淡之中了此餘生。
北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四十五歲的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已是第三年。深秋之夜,作者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住所已是夜深人靜。
詞中表現了蘇軾欲退避歸隱,厭惡官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態度,是他尋求徹底解脫的一種意念,與同一年創作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抒發的“人生如夢,一酹還酌江月”遙相呼應。
蘇軾聰明絕頂,才高八斗,二十三歲中進士。但他卻是宦海沉浮,屢遭貶謫,人到中年即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和“烏臺詩案”多次被貶。故而導致他的人生理想發生了巨大改變,《念奴嬌·赤壁懷古》和這首臨江仙抒發的情懷,便是他尋求徹底解脫的內心寫照。
其實要為這首詞配圖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只要理解了詞意,並對蘇軾當時的處境有所瞭解即可。
筆者試著配三張圖拋磚引玉!
-
5 # 米粒濃
蘇軾其實一直生活在矛盾當中,從小學習儒家文化,讓他胸懷“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思想;然而一旦遇到挫折,佛道之學又佔據他的心裡,希望拋卻塵世名利煩惱,最好能夠“羽化而登仙”。在出世與入世之間搖擺不定,我們可以從他的很多作品裡看到這種矛盾心理,而這首《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就是典型作品。“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作者想掙脫現實生活束縛,希望過上無憂無慮的理想生活,比如“一蓑煙雨任平生”,比如“我欲乘風歸去”……好在咱們的蘇大學士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始終知道理想是理想,現實是現實,所以發出“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的深刻領悟!我個人非常喜歡蘇軾的這種性格,矛盾而又真實,這才是我們喜歡的那個蘇軾!
-
6 # 謹言是我
這是三年前我去湖南郴州小東江旅遊時拍的照片。當時想到的就是這蘇軾的這一句: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餘生。可能也與我當時的心境有關吧,平靜,淡泊,從容,自如。
最好是夜景,突出那種孤獨,煢煢孑立,悽美豁達,水面波瀾不驚,一支孤舟,船頭獨立一人,縱情恣意,風月無邊,遊蕩於碧波浩瀚的夜色,孤舟片帆完美的契合在這大自然之中。我選了好多張,總是覺得欠缺一點什麼東西,心中總是不能盡善盡美,條友如果有符合意境的圖片,敬請交流,本人是一名歷史文化愛好者,最喜歡去欣賞這些意境,歡迎古詩文愛好者交流切磋。
回覆列表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是蘇東坡眾多詩歌中的一句。此詩意境深遠,清晰中有朦朧,沉思中有悲傷。讀起來讓自感憂愁無限,彷彿無助又無可奈何也。悲涼、悽楚匯聚詩中!
這便是蘇東坡最真實的情感流露,滿腹經綸卻仕途坎坷,滿懷報國,卻屢遭排擠與打壓,一次又一次的被貶,一次又一次的官降,行徑在迷茫征途,博弈在權力紛爭。
詩歌是詩人文章的濃縮,情感的凝聚,思想的表現。蘇東坡的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有如看透一切,看破紅塵。一個“逝”字,頓讓人產生沒有的感覺,不復存在的感覺,不再回頭的感覺。一個“江海”二字,不得不讓人聯想隨波逐流、毫無鬥志的意境,兩句連在一起,凸顯蘇東坡大文豪的憂傷與惆悵。深入細思唯有眼眶紅潤、淚水欲滴。
詩人蘇東坡,給人們留下如此美妙的情感絕句,將自己演繹淋漓盡致、入骨三分。真是好美好美。(個人見地)
圖片源(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