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7月,自大不列顛空戰以來,在數量上明顯處於劣勢的英國皇家空軍,發揚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抵住了德軍一次次猛烈的進攻,始終掌握著本土上空的制空權,迫使德國將入侵英國本土的“海獅計劃”一再推遲,並贏得了最後勝利。
有意思的是,英國空軍將每年的9月15日,作為“不列顛戰役紀念日”,既不是7月10日的開戰日,又不是首次轟炸柏林,並徹底改變戰局走向的8月25日,難道這一天有什麼更特殊的紀念意義?要想了解這段歷史,還要從德軍轟炸倫敦說起。
德軍誤炸倫敦事件,丘吉爾大做文章,大動干戈地對德國首都柏林進行夜襲,而且一連就是3天。徹底激怒了德華人,將與英國皇家空軍爭奪制空權的戰鬥,改為重點對倫敦進行轟炸,這讓鏖戰一個多月的皇家空軍,有了難得的休整機會。
但倫敦在隨後的日子裡,一直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每天上千架次德軍轟炸機越過英吉利海峽,將一枚枚燃燒彈和炸彈投向倫敦,建築物被毀,人員傷亡慘重。也就是說,德軍依然掌握著戰場主動權,丘吉爾必須想辦法,改變當前不利的態勢。
首先,德軍的轟炸規模越來越大,儘管挽救了英國皇家空軍,但危險並沒有消失。對德軍“海獅計劃”的準備進行破壞,將戰事引向德軍一方,是一個很好的化解方法。特別是轟炸德軍登陸部隊的集結地——安特衛普港,破壞對方的登陸準備。
其次,在丘吉爾看來,越是最危險的時候,更要主動進攻。以猛烈的轟炸不僅破壞德軍的登陸準備,更能顯示英國皇家空軍的強大,以及英國堅決戰鬥到底的決心,從而使德華人忌憚英軍的實力,迫使其推遲或放棄“海獅計劃”。
更重要的是,減輕英國本土防禦的壓力。對法國沿岸的德軍軍事設施,以及登陸船隻進行不間斷轟炸,將戰火引向德軍一方,不僅可以打擊德軍的囂張氣焰,而且吸引更多的德軍戰鬥機用來保衛法國沿岸,無形之中支援了倫敦的防禦。
在倫敦遭遇轟炸的同時,每天晚上,英國轟炸機部隊攜帶最大限量的炸彈,近距離對安特衛普等港口進行轟炸,整個法國沿岸火光沖天。在兩週的持續轟炸中,德國登陸的船隻被擊沉12%,德國上下對登陸英國的信心漸漸喪失。
1940年9月15日,已經對倫敦進行了一週的狂轟亂炸,看到航空照片的戈林,對轟炸效果十分滿意。在他看來,倫敦民眾的傷亡越大,要求政府講和的願望就會越強烈,他甚至一再保證,“海獅計劃”不用執行,由空軍就可以把英國制服。
但部隊的損失和部下不斷的抱怨,還是讓他憂心忡忡。轟炸機得不到足夠的保護;而戰鬥機只能制空20分鐘,就因沒油必須返回。更令人沮喪的是,英國戰鬥機似乎越打越多,戰術手段更加彪悍,讓空軍上下對未來能否取得勝利充滿懷疑。
作為帝國元帥的戈林,一方面安慰牢騷滿腹的部下,另一方面組織最後一次大規模的轟炸。也就是說,德國空軍準備“傾巢而出”,一舉擊垮對方鬥志,徹底解決英國問題。或者說,對英軍實力進行最後一次試探,他已經有了放棄的打算。
此時的德國空軍早沒有了開戰初期的“意氣風發”。轟炸機損失過半,戰鬥機也損失慘重,而且也面臨著飛行員不夠用的局面。說白了,戈林組織的最後一次大轟炸,就是決定性的“空中決鬥”,要麼在戰鬥中取得勝利,要麼徹底放棄。
英軍也在積極地應對,道丁一邊將各地的高炮部隊抽調到倫敦,加強防空;一邊將戰鬥機中隊部署在多弗爾海峽一線,並一改“小而散”的阻擊模式,將幾百架“颶風”和“噴火”戰鬥機組成大編隊,對德軍機群進行“決戰式”的阻擊。
這一天,德軍200架轟炸機在600多架戰鬥機的掩護下,殺氣騰騰地向倫敦撲去。道丁命令300多架戰機升空迎敵。兩支龐大的機群在倫敦以南上空遭遇,英軍飛行員沒等佔據有利位勢,就“一股腦”地衝擊對方機群,對著德軍轟炸機猛烈開火。
雙方可以說是殺紅了眼,倫敦上空接連二三地有飛機冒著黑煙墜落。英軍防空指揮部裡,丘吉爾和道丁等人,緊張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因為英軍的最後一架戰鬥機也派了出去。也就是說,英國也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必須全力以赴。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大不連顛空戰》
1940年7月,自大不列顛空戰以來,在數量上明顯處於劣勢的英國皇家空軍,發揚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抵住了德軍一次次猛烈的進攻,始終掌握著本土上空的制空權,迫使德國將入侵英國本土的“海獅計劃”一再推遲,並贏得了最後勝利。
有意思的是,英國空軍將每年的9月15日,作為“不列顛戰役紀念日”,既不是7月10日的開戰日,又不是首次轟炸柏林,並徹底改變戰局走向的8月25日,難道這一天有什麼更特殊的紀念意義?要想了解這段歷史,還要從德軍轟炸倫敦說起。
英國皇家空軍主動進攻,德軍執行“海獅計劃”越來越渺茫。德軍誤炸倫敦事件,丘吉爾大做文章,大動干戈地對德國首都柏林進行夜襲,而且一連就是3天。徹底激怒了德華人,將與英國皇家空軍爭奪制空權的戰鬥,改為重點對倫敦進行轟炸,這讓鏖戰一個多月的皇家空軍,有了難得的休整機會。
但倫敦在隨後的日子裡,一直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每天上千架次德軍轟炸機越過英吉利海峽,將一枚枚燃燒彈和炸彈投向倫敦,建築物被毀,人員傷亡慘重。也就是說,德軍依然掌握著戰場主動權,丘吉爾必須想辦法,改變當前不利的態勢。
首先,德軍的轟炸規模越來越大,儘管挽救了英國皇家空軍,但危險並沒有消失。對德軍“海獅計劃”的準備進行破壞,將戰事引向德軍一方,是一個很好的化解方法。特別是轟炸德軍登陸部隊的集結地——安特衛普港,破壞對方的登陸準備。
其次,在丘吉爾看來,越是最危險的時候,更要主動進攻。以猛烈的轟炸不僅破壞德軍的登陸準備,更能顯示英國皇家空軍的強大,以及英國堅決戰鬥到底的決心,從而使德華人忌憚英軍的實力,迫使其推遲或放棄“海獅計劃”。
更重要的是,減輕英國本土防禦的壓力。對法國沿岸的德軍軍事設施,以及登陸船隻進行不間斷轟炸,將戰火引向德軍一方,不僅可以打擊德軍的囂張氣焰,而且吸引更多的德軍戰鬥機用來保衛法國沿岸,無形之中支援了倫敦的防禦。
在倫敦遭遇轟炸的同時,每天晚上,英國轟炸機部隊攜帶最大限量的炸彈,近距離對安特衛普等港口進行轟炸,整個法國沿岸火光沖天。在兩週的持續轟炸中,德國登陸的船隻被擊沉12%,德國上下對登陸英國的信心漸漸喪失。
惱羞成怒的戈林,決定對倫敦進行決定性轟炸。1940年9月15日,已經對倫敦進行了一週的狂轟亂炸,看到航空照片的戈林,對轟炸效果十分滿意。在他看來,倫敦民眾的傷亡越大,要求政府講和的願望就會越強烈,他甚至一再保證,“海獅計劃”不用執行,由空軍就可以把英國制服。
但部隊的損失和部下不斷的抱怨,還是讓他憂心忡忡。轟炸機得不到足夠的保護;而戰鬥機只能制空20分鐘,就因沒油必須返回。更令人沮喪的是,英國戰鬥機似乎越打越多,戰術手段更加彪悍,讓空軍上下對未來能否取得勝利充滿懷疑。
作為帝國元帥的戈林,一方面安慰牢騷滿腹的部下,另一方面組織最後一次大規模的轟炸。也就是說,德國空軍準備“傾巢而出”,一舉擊垮對方鬥志,徹底解決英國問題。或者說,對英軍實力進行最後一次試探,他已經有了放棄的打算。
此時的德國空軍早沒有了開戰初期的“意氣風發”。轟炸機損失過半,戰鬥機也損失慘重,而且也面臨著飛行員不夠用的局面。說白了,戈林組織的最後一次大轟炸,就是決定性的“空中決鬥”,要麼在戰鬥中取得勝利,要麼徹底放棄。
英軍也在積極地應對,道丁一邊將各地的高炮部隊抽調到倫敦,加強防空;一邊將戰鬥機中隊部署在多弗爾海峽一線,並一改“小而散”的阻擊模式,將幾百架“颶風”和“噴火”戰鬥機組成大編隊,對德軍機群進行“決戰式”的阻擊。
這一天,德軍200架轟炸機在600多架戰鬥機的掩護下,殺氣騰騰地向倫敦撲去。道丁命令300多架戰機升空迎敵。兩支龐大的機群在倫敦以南上空遭遇,英軍飛行員沒等佔據有利位勢,就“一股腦”地衝擊對方機群,對著德軍轟炸機猛烈開火。
雙方可以說是殺紅了眼,倫敦上空接連二三地有飛機冒著黑煙墜落。英軍防空指揮部裡,丘吉爾和道丁等人,緊張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因為英軍的最後一架戰鬥機也派了出去。也就是說,英國也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必須全力以赴。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大不連顛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