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家庭教育諮詢叢冬旭

    好問題。

    自我剋制也可以理解為有自控力,就是知道哪些是我需求,哪些是我不需要的,哪些是我需要付出什麼能得到的?

    1.什麼是自控力

    1.1實驗。

    關於自控力有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 Walter Mischel 進行了一系列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來考驗孩子的耐心和意志力。14年追蹤研究發現,自控力,也就是延遲享樂的能力,是決定孩子今後成就的一個關鍵因素。而且後續研究還發現,自控力是可以被教導和學習的。

    “棉花糖”實驗回顧

    米歇爾教授招募了600多名四歲的兒童參與這個實驗。研究人員把他們帶進一個房間,房間有一張桌子,桌子上放著一顆棉花糖,然後告訴孩子:

    “盤子裡有一顆棉花糖,如果馬上吃,只能吃一顆,如果等十五分鐘後再吃,我會再獎勵你一顆,你就可以吃到兩顆,這個由你自己決定。”

    說完,工作人員就出去了。

    房間門關上後,三分之二的孩子在房門關上後幾秒鐘就迫不及待地把棉花糖吃了,也有的等了一分鐘、五分鐘、甚至十三分鐘。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忍到了最後。他們會看著棉花糖,不斷往後推,甚至舔上一口,或者透過唱歌、踢桌子、閉眼睛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直到研究員回來。

    這個實驗最吸引人的部分,是研究人員對這些孩子進行了幾十年的追蹤和研究。他們發現:

    那些能夠為獲得更多的棉花糖,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小孩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成績更優異,能獲得更高的學位,在集中注意力和推理能力上面的表現都比別的孩子好,抗壓能力更強,更少地出現例如犯罪、肥胖和吸毒等不良問題。

    因此,心理學家提出了一個重大的發現:自控力,也就是延遲享樂的能力,是決定孩子今後成就的一個關鍵因素。

    影響自控力的因素

    在上面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之後,羅徹斯特大學教授 Celeste Kidd,重新做了這個實驗。不過,他對這個實驗做了一點改變。

    在引入“棉花糖”實驗之前,她將孩子分成A、B兩組,同時讓孩子們和她的同事一起畫畫,旁邊放了一盒用過的蠟筆。有一位同事會告訴孩子們,

    “你們可以現在用這些舊的蠟筆,或者稍等一下,我會去拿一些全新的更加漂亮的蠟筆”。

    幾分鐘後,A組的那個成人拿著全新的蠟筆回來了;

    而B組的成人空手回來,和孩子們道歉,說,“對不起,我記錯了,我們沒有新蠟筆了。”

    同樣的情況又重複了一遍,這次是許諾有新的貼紙,同樣的,A組的孩子得到了新的貼紙,而B組的成人又再一次道歉。經過這兩次前期的“熱身”後, Kidd開始引入了“棉花糖”實驗。結果非常令人震驚,A組(也就是成人兩次都兌現承諾的那組)的孩子透過測試的比例要比B組的孩子高出四倍。

    Kidd透過這個實驗說明了父母是否對孩子信守諾言,對孩子自控力的形成影響也很大。當孩子所在的環境可以始終做到信守諾言,即使再小的事,答應孩子就能做到,那這個孩子就會更加願意自控;而如果他們所處的環境是“出爾反爾,連哄帶騙”,那孩子就會明白“現在吃到肚子裡的才是最保險的”,自然不會體會自控力的價值。

    1.2提升自控力

    ①轉移注意力

    ②家長信守承諾

    ④抵抗誘惑

    2.自我管理

    2.1自我意識的重要性:

    ①沒有自我就沒有界線,不會尊重別人界線,也不能尊重本人界線。

    ②沒有自我,就容易被人擺佈、欺騙、傷害。

    ④有自我,才有接受自己、欣賞自己、提升自己的需要

    ⑤有自我,才會感到權利、責任、資格及能力。

    2.2探索自我需求

    ①深呼吸,冥想

    ②與潛意識連結

    ④體會身體的感覺,和內心的感受

  • 2 # AOD導師

    謝謝邀請:自我剋制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要增強自己的剋制的能力,就要從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做起,加強磨練。"克服一切壞的自然傾向,習慣或夥伴的誘惑"。自我剋制的能力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使自己在實際工作、學習中努力克服不利於自己的不良習慣等。另一方面應善於在實際行動中抑制衝動行為。堅持才是關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排副教練賴亞文的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