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友友媽媽幼教小記
-
2 # 晨光微曉
這個問題咱們傳統和西方略有不同。
傳統習慣我們傳統認為可以給孩子從小培養好習慣,所以一般從兩三個月開始就要給寶寶進行把尿的。
不一樣的觀點國外觀點認為嬰兒脊柱在一歲之前發育尚未很好,把尿容易損傷孩子脊柱,而且尿道括約肌的控制神經在2到3歲才發展完善。
同時孩子在晚上睡覺的時候,他的深睡眠狀態對大腦的發育非常好,如果中間打斷會影響這種成長。
根據孩子情況,變通執行1.要看孩子的發育狀況和脊柱發育情況,以及孩子是否配合。
2.時間不要太長。當時我在帶第一個孩子的時候,也是看專家說孩子對尿道括約肌控制不好,但是當時因為老人在這兒,讓適當的把一下,我自己觀察是孩子就可以養成挺好的尿尿習慣。
不過我們當時沒那麼早開始把,六七個月左右。同時注意,最好用雙腿給孩子足夠支撐,兩個胳膊在把孩子的同時,給脊柱足夠支撐。
3.白天訓練,晚上紙尿褲。
二寶的時候,感覺是女孩,開始就一直沒把過尿,大約1歲4個月左右,白天不給她穿紙尿褲,兩天知道尿尿要說,並能坐小尿盆尿。晚上為了不打擾她休息都是紙尿褲,但1歲7個月左右紙尿褲就基本上也不尿了,有尿自己起來,非要脫掉紙尿褲坐盆盆尿。我們就自然不用紙尿褲了。
-
3 # 涵寶飛翔
寶寶到底要不要把尿?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家裡老人看孩子認為:“以前的孩子都是把屎把尿過來的。”年輕的媽媽認為:“專家說過,把尿對孩子身心不利。”
雖然很多專家都極力反對把尿,但是在老人幫著帶孩子的大環境下,想完全做到不把尿,怕也不容易。作為寶媽,我認為,寶寶把尿好不好那也要看怎麼把?
-
4 # 趙怒怒
不好 早就淘汰的陋習,有很多科學根據表明 亞洲人痔瘡率是世界首位。跟我們長久的把尿習慣未必無關。
而且研究表明很多孩子到小學還會尿床,和一直以來的把尿密不可分,原因簡單化的說就是幼兒把尿雖方便,但是都是在透過習慣姿勢或者聲音口令小便,而不是自主排尿,這樣成長後的孩子自助排尿意識差,夜間不能很好的控制,不能在有尿時醒來排尿。當然一部分孩子這個意識還是有痘痘,但大部分孩子都不行。我們回憶一下,是不是小時候很多孩子小學還尿床。
再就是換位思考,如果我們也這樣被別人把著,舒服嗎。
-
5 # 親子時光TT
很難有個統一的標準吧。
一方面,老一輩人保留下來的傳統:尿布+把尿。因尿布容易浸透,基本上都是大約寶寶快尿尿的時候給寶寶把尿,醒的時候我覺得沒什麼的,不過晚上把尿,真是為寶寶著急,眯著眼睛還得聽著“噓噓”聲,性急的寶寶很容易哭鬧,驚醒。
曾經聽到一些人從歐美日等國逛一圈回來說,歪國寶寶都是尿不溼,從出生到自己尿尿,也就是0歲到三四五六歲,通通尿不溼來搞定,省了力氣,費了錢。
但有些人也說,自家寶寶用了太長時間尿不溼,上了幼兒園還不會自己入廁尿尿,難為的爸爸媽媽操碎了心給寶寶斷尿不溼。
有些爸爸媽媽也說,自家寶寶羅圈腿就是拜尿不溼所賜……
所以還是且用且觀察吧,不合適就停用,合適就繼續……
回覆列表
一般老人都會要求把尿,一方面比較經濟,畢竟紙尿褲在月齡小的時候用量非常大,我家二寶第一個月就用了6包,寶寶面板嬌嫩,需要換的很頻繁。另一方面習慣了,老人帶兒子輩也是這麼過來的。再就是把尿能保持小屁股乾爽,避免尿液長時間接觸面板,造成紅屁股。
由於寶寶的開始脊柱是直的,到三個月會抬頭時,形成第一個彎曲;六個月會坐時,脊柱形成第二個彎曲;到一歲會走路時,脊柱才形成了第三個彎曲,這樣才完成了人脊柱的自然彎曲。 如果把尿的姿勢不正確,可能會發生脊柱側彎、駝背等情況,影響孩子一生的健康。
大人頻繁地給寶寶把尿,會讓孩子產生條件反射小便,而不是膀胱充盈刺激括約肌而反射排尿。缺乏憋尿的自然過程,膀胱括約肌沒有得到該有的鍛鍊,會使膀胱容量一直很小、憋不住反而容易造成尿頻。
還有一點就是把尿容易增加肛門壓力,可能會使肛門擴約肌受傷,造成肛裂或脫肛,得不償失。
我們紙尿褲後就訓練自己用坐便器了,3歲晚上都不用紙尿褲,睡前小便後到第二天早上起床後才上廁所,非常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