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身體是個儲水袋,水分佔了體重的大約60%,其中大約8%在心血管裡,構成血液中的血漿;25%在組織、細胞之間的空隙內,構成組織液;剩下的67%在細胞內。這三部分透過管壁、細胞膜相互隔開,但是它們的水是互相流通的,水分會從某個部分擴散到另一個部分,這取決於哪個部分的鹽濃度比較高:水會穿過半透膜自動從低濃度溶液滲透到高濃度的溶液,直到滲透壓達到平衡。 假如你吃了一頓很鹹的飯菜,飯菜裡的鹽被吸收到體內,進入血液中,讓血液的鹽濃度升高,於是滲透平衡被打破了,組織液裡的水分擴散到血液中。組織液中的水減少了,其鹽濃度也就相應地升高,於是細胞中的水分就擴散到組織液中。但是細胞沒有別的地方可以拉水過來,隨著細胞內水分逐漸喪失,細胞將起皺、縮小。脫水的細胞無法正常工作,嚴重時細胞會死亡。腦中的神經細胞對此更敏感,而神經細胞一旦脫水死亡就不能再生了。 要避免出現這種後果,就要及時從體外補充水分。等高濃度的鹽進入血液再來喝水,就來不及了,應該趕在這之前。所以在吃鹹的食物時,鹽才接觸到口、喉嚨、食道,你就會感到口渴,這是本能在提醒你需要補充水分了,以便讓水和鹽一起進入體內。 在進食大約一個小時之後,水和鹽在腸道里被吸收進入血液當中。如果食物很鹹,你喝的水可能不夠,血液中的鹽濃度還是會升高。只要血鹽濃度升高大約1%,大腦就會感覺到,垂體會分泌“抗利尿激素”(簡稱ADH),它能改變腎臟對水的通透性,增加腎臟對水的重吸收,從而暫時降低排尿量以儲存水分。ADH的另一個作用是讓你覺得口渴。這就是為什麼如果你吃了一頓很鹹的飯菜後,過了一、兩個小時又會口渴,又想要喝水了。 但是在喝了這麼多的水之後,我們身體這個儲水袋就變得鼓鼓的了,雖然滲透平衡維持住了,但是水分在體內淤積,血容量增加,就有了高血壓的危險:血管是個密閉的管道,裡面的液體越多,壓力就越大。所以食物太鹹並不是多喝水就可以彌補的,一開始就要避免吃太鹹的食品。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一個健康成年人每日鹽的攝入量不應超過6克(相當於一個啤酒瓶蓋的容量),高血壓患者還應更低。這包括各種途徑攝入的鹽量,實際上一般人的用鹽量遠遠超過這個標準。 攝入鹽會讓體內血液的鹽濃度增加,即使不攝入鹽,體內水分喪失,也一樣會使鹽濃度增加,那就是出汗的結果。汗液含有鹽分,但是濃度低於血鹽濃度。如果你在激烈運動或炎熱的天氣大量地出汗,雖然同時失去了水分和鹽,但是失去的水分的比例高於鹽,其結果是血鹽濃度增加了,刺激垂體分泌讓你感到口渴的ADH。要防止脫水,當然要喝水,在大量出汗的情況下,還應該補充點被汗液帶走的鹽。自己配鹽水喝往往會使鹽的濃度過高,結果適得其反,最好是讓鹽水濃度剛好等於汗液的鹽濃度——運動飲料就是這麼配出來的,它們實際上就是加了甜味的汗液。 除了出汗,身體還有另一個喪失水分的途徑:排尿。在正常情況下,這不是個問題,因為大腦會根據情況透過ADH控制腎臟調節尿量。例如在大量出汗時,通常不會尿急。但是也有因為排尿過多導致脫水的時候,例如喝酒。酒精是一種利尿劑,它抑制了ADH的分泌,使腎臟對水的重吸收減少,尿量大為增加。喝下一杯啤酒,會產生三杯的尿。所以喝酒容易讓身體尤其是大腦脫水,大腦脫水導致覆蓋它的硬腦膜變形,硬腦膜分佈著疼痛感受器,它的變形會引起痛感。酒後常常感到頭疼,甚至睡了一覺還頭疼,就是這個原因。避免酒後脫水的最好辦法是每喝一杯酒,就同時喝兩杯水。 一旦身體失去了1%的水分,垂體就會分泌ADH讓我們感到口渴。對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來說,也就是失去600毫升的水分。但是我們在口渴時很少喝下這麼多的水(相當於3杯)。在喝下一杯水後,血鹽濃度的迅速下降會促使大腦暫時停止分泌ADH,讓我們不再覺得口渴,而這時組織液、細胞其實還沒有補夠水分。這意味著我們的身體實際上經常處於輕微的脫水狀態中。因此我們應該經常補充水分,不要等口渴了再喝水。 那麼一天應該喝多少水呢?成年人一天的尿量大約是1.5升,呼吸、流汗、排便又失掉了約1升水。這樣一天至少要補充2.5升水。美國醫學科學院建議在溫和氣候下男人一天攝入水分3.7升,女人2.7升。約20%的水分是從含水的食物來的,剩下的部分(男人3升,女人2.2升)要靠水或飲料補充。這是個不容易達到的標準,可以泛泛地說常喝水有益健康。多喝些水一般不是問題,功能正常的腎臟一個小時能處理0.7升的水,如果水多得讓腎臟處理不了就會使血鹽濃度過低,導致水中毒。
我們的身體是個儲水袋,水分佔了體重的大約60%,其中大約8%在心血管裡,構成血液中的血漿;25%在組織、細胞之間的空隙內,構成組織液;剩下的67%在細胞內。這三部分透過管壁、細胞膜相互隔開,但是它們的水是互相流通的,水分會從某個部分擴散到另一個部分,這取決於哪個部分的鹽濃度比較高:水會穿過半透膜自動從低濃度溶液滲透到高濃度的溶液,直到滲透壓達到平衡。 假如你吃了一頓很鹹的飯菜,飯菜裡的鹽被吸收到體內,進入血液中,讓血液的鹽濃度升高,於是滲透平衡被打破了,組織液裡的水分擴散到血液中。組織液中的水減少了,其鹽濃度也就相應地升高,於是細胞中的水分就擴散到組織液中。但是細胞沒有別的地方可以拉水過來,隨著細胞內水分逐漸喪失,細胞將起皺、縮小。脫水的細胞無法正常工作,嚴重時細胞會死亡。腦中的神經細胞對此更敏感,而神經細胞一旦脫水死亡就不能再生了。 要避免出現這種後果,就要及時從體外補充水分。等高濃度的鹽進入血液再來喝水,就來不及了,應該趕在這之前。所以在吃鹹的食物時,鹽才接觸到口、喉嚨、食道,你就會感到口渴,這是本能在提醒你需要補充水分了,以便讓水和鹽一起進入體內。 在進食大約一個小時之後,水和鹽在腸道里被吸收進入血液當中。如果食物很鹹,你喝的水可能不夠,血液中的鹽濃度還是會升高。只要血鹽濃度升高大約1%,大腦就會感覺到,垂體會分泌“抗利尿激素”(簡稱ADH),它能改變腎臟對水的通透性,增加腎臟對水的重吸收,從而暫時降低排尿量以儲存水分。ADH的另一個作用是讓你覺得口渴。這就是為什麼如果你吃了一頓很鹹的飯菜後,過了一、兩個小時又會口渴,又想要喝水了。 但是在喝了這麼多的水之後,我們身體這個儲水袋就變得鼓鼓的了,雖然滲透平衡維持住了,但是水分在體內淤積,血容量增加,就有了高血壓的危險:血管是個密閉的管道,裡面的液體越多,壓力就越大。所以食物太鹹並不是多喝水就可以彌補的,一開始就要避免吃太鹹的食品。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一個健康成年人每日鹽的攝入量不應超過6克(相當於一個啤酒瓶蓋的容量),高血壓患者還應更低。這包括各種途徑攝入的鹽量,實際上一般人的用鹽量遠遠超過這個標準。 攝入鹽會讓體內血液的鹽濃度增加,即使不攝入鹽,體內水分喪失,也一樣會使鹽濃度增加,那就是出汗的結果。汗液含有鹽分,但是濃度低於血鹽濃度。如果你在激烈運動或炎熱的天氣大量地出汗,雖然同時失去了水分和鹽,但是失去的水分的比例高於鹽,其結果是血鹽濃度增加了,刺激垂體分泌讓你感到口渴的ADH。要防止脫水,當然要喝水,在大量出汗的情況下,還應該補充點被汗液帶走的鹽。自己配鹽水喝往往會使鹽的濃度過高,結果適得其反,最好是讓鹽水濃度剛好等於汗液的鹽濃度——運動飲料就是這麼配出來的,它們實際上就是加了甜味的汗液。 除了出汗,身體還有另一個喪失水分的途徑:排尿。在正常情況下,這不是個問題,因為大腦會根據情況透過ADH控制腎臟調節尿量。例如在大量出汗時,通常不會尿急。但是也有因為排尿過多導致脫水的時候,例如喝酒。酒精是一種利尿劑,它抑制了ADH的分泌,使腎臟對水的重吸收減少,尿量大為增加。喝下一杯啤酒,會產生三杯的尿。所以喝酒容易讓身體尤其是大腦脫水,大腦脫水導致覆蓋它的硬腦膜變形,硬腦膜分佈著疼痛感受器,它的變形會引起痛感。酒後常常感到頭疼,甚至睡了一覺還頭疼,就是這個原因。避免酒後脫水的最好辦法是每喝一杯酒,就同時喝兩杯水。 一旦身體失去了1%的水分,垂體就會分泌ADH讓我們感到口渴。對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來說,也就是失去600毫升的水分。但是我們在口渴時很少喝下這麼多的水(相當於3杯)。在喝下一杯水後,血鹽濃度的迅速下降會促使大腦暫時停止分泌ADH,讓我們不再覺得口渴,而這時組織液、細胞其實還沒有補夠水分。這意味著我們的身體實際上經常處於輕微的脫水狀態中。因此我們應該經常補充水分,不要等口渴了再喝水。 那麼一天應該喝多少水呢?成年人一天的尿量大約是1.5升,呼吸、流汗、排便又失掉了約1升水。這樣一天至少要補充2.5升水。美國醫學科學院建議在溫和氣候下男人一天攝入水分3.7升,女人2.7升。約20%的水分是從含水的食物來的,剩下的部分(男人3升,女人2.2升)要靠水或飲料補充。這是個不容易達到的標準,可以泛泛地說常喝水有益健康。多喝些水一般不是問題,功能正常的腎臟一個小時能處理0.7升的水,如果水多得讓腎臟處理不了就會使血鹽濃度過低,導致水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