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追逐幸福的逐夢人

    我是湖北人按理說是地地道道的楚人,按理說應該選擇楚國,但是楚國統治階層的腐化墮落,實在讓人生氣痛恨,整個戰國時期楚國大而不強,沒有恢復過莊王時期的輝煌,反觀積貧積弱的南韓還想著用韓非子變化圖強,也強盛一時,魏國訓練魏武卒也強盛過,趙國胡服騎射風頭一時蓋過秦國,齊國一直不弱,燕國也出了樂毅這樣的名將差點滅掉齊國,反觀楚國,疆域最大,人口眾多,又有長江之險,整個戰國時期都沒強盛過整天窩裡鬥。

    秦國透過商鞅變法,實行郡縣制,制度上領先各國,君主權利集中,內耗少,國力強勁,軍隊也是連年征戰實力超群,按說應該選擇秦國的,但是我是一個喜歡同情弱者的,下面說下趙國,趙國西有秦國,南有魏國,東有齊國,東北燕國,北方則是林胡、樓煩、東胡等遊牧民族的地域。另外趙國附近還有小國中山國。可以說只要稍微懈怠就可能被滅國,可是趙國哪怕是長平之戰後還是數次挫敗秦軍進攻,後秦國使用反間計趙王殺了李牧,自毀長城。對趙國的頑強表示佩服,所以戰國各軍隊,我最喜歡趙國。

  • 2 # 信陵小司徒

    戰國之際,跨度二百五十餘年,各國強大的軍隊此起彼伏,比如魏之武卒、齊之技擊、秦之銳士、韓之擊剎弩兵、趙之胡服騎兵等等,但是個人傾心的還是魏武卒。

    魏武卒,經由吳起率先在西河訓練,大約粗略的可以看做是起源於公元前409年吳起擔任西河主將攻打秦國時,然後在公元前294年的伊闕之戰中,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被白起斬殺殆盡,學術界目前認為,在那一戰之中,魏武卒幾乎全軍覆沒,退出了歷史舞臺。

    雖然之後的七十年間,也有重建,但是卻是威風不復以往了,針對於魏武卒來說,有著以下幾個方面,是它的閃光之處。

    其一,便是戰績,周安王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389年,在陰晉之戰中,吳起以五萬人擊敗了秦軍五十萬人,這是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此戰的真實性歷來惹人懷疑。

    因為此戰見諸於《吳子》的記載,而在《史記 魏世家》以及《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中卻是未見記載,加之人們普遍懷疑當時秦國的人口是否可以動員五十萬人的龐大兵力,所以,陰晉之戰的戰果受到懷疑。

    但是這絲毫不影響魏武卒的戰力,因為那一戰過後,秦人也終於體會到了什麼叫做望風而卻,而在公元前409年吳起主持魏國河西一帶的防務以後,不僅奪取秦國河西之地的大片土地,而且牢牢地壓制住了秦國的兵峰。

    更是有著七十二戰,六十四次獲勝而八次平手的強大戰績,另的諸侯側目,比如前405年的龍澤之戰,韓魏聯軍斬殺齊軍三萬餘人。

    在這之後的魏惠王年間,龐涓統率魏軍主力並魏武卒橫行三晉,但也正是在此時,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加之與秦人之間的戰鬥,使得魏武卒頻繁受損,魏國元氣大傷,此後的魏武卒,也就逐漸沒落了。

    其二,便是魏武卒的組成與訓練方式,魏武卒的人數根據《荀子》和《尉繚子》的記載,估計在五萬人到七萬人之間,這是一支典型的適合野外作戰的重灌步兵,而且在戰國前期車兵依舊為主要作戰方式的年代,訓練重灌步兵,不得不說試一次大膽的創舉。

    魏武卒是魏軍精銳中的精銳,他們的兵器大多是鐵質而不是青銅,他們裝備相當的精良,且訓練方式很是刻苦,是為: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

    大致就是每個魏武卒身披三層護甲,然後每人能夠開十二石的硬弩強弓,並且每個人揹著五十支箭矢,手持長戈,腰懸寶劍,單兵攜帶三天口糧,每天負重訓練,成效就是全副武裝的魏武卒,半天便可以急行軍一百多里地!

    如果魏武卒被選中以後,則國家給予相當的待遇與福利。此外,魏武卒還建立了新的編制,設定伍長、什長、屯長、百將、五百主、千人等職位,以千人為作戰單位,這樣的嚴密的層級編制,也極大程度的凝聚了魏武卒,保證其發揮強大的戰力。

    而且魏武卒還有專門的步兵編陣,協同配合作戰,簡直就是當時橫行天下的特種部隊,這樣的五六萬人聚集在一起,在野戰中,也就不難理解其強大的戰鬥力了。

    但是魏武卒成本實在是過高,久而久之國家負擔加重,再加之土地私有化等影響,就使得這與後世明朝衛所制度很像的魏武卒的職業軍戶,逐漸的丟失土地、負擔不起自己的裝備,甚至淪為權貴的奴隸人員,而隨著魏國國土面積的縮小、國家綜合國力的衰落,魏武卒的沒落,自然也就不難理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陽曆的1月21日是什麼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