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隨雨飄渺
-
2 # 慕什塔戈
像沙俄這樣一個噬土成性的帝國,西方列強哪個不想除之而後快?但想歸想,如果沒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實力,特別是大縱深地面進攻能力,一切想法都只能是空想。1812年法俄戰爭期間,武功蓋世的拿破崙也不是沒想過要徹底打敗沙俄,怎奈廣袤的國土、漫長的進攻軸線和變化多端的氣候給當時的冷兵器陸軍提出了無法克服的考驗,短短8個多月,拿破崙61萬東征大軍便在庫圖佐夫20萬兵力的逐次抗擊之下鎩羽而歸,竟然有40餘萬法軍士兵因飢寒交迫而喪命。
41年後,克里米亞戰爭爆發。英法聯軍參加這場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同沙俄爭奪近東統治權、清除沙俄對巴爾幹及黑海地區的軍事佔領、阻止沙俄染指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結果,英法獲勝,沙俄戰敗。經過歷時兩年多的激戰,不僅迫使沙俄接受土耳其獨立、從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撤軍、解散黑海艦隊,還放棄了在波羅的海阿蘭群島的駐軍權,這對於英法聯軍來說,已經算是超額完成任務了。
在這種情況下,英法聯軍有沒有想過乘勝追擊、進一步徹底打敗沙俄呢?很遺憾!確實沒想過,或者說是想都不敢想。原因有兩點:一是心不齊。英法各懷心腹事,只能做到為實現有限目的而結成臨時同盟,卻沒有能力發動一場勞師遠征的聯軍作戰。英國沉迷於海外殖民地統治,並不熱衷於陸地戰場上的開疆拓土。當初之所以要與法國聯手征討沙俄,無非是為了保持歐洲均勢,目的一旦達成,自然就會見好就收。
而法國是克里米亞戰爭的始作俑者,其在戰前的迫切願望是拆散沙俄、英國、奧地利、普魯士等國為制裁法國而締結的“神聖同盟”及《四國同盟條約》。經過一系列成功的策劃,法國透過克里米亞戰爭拉攏了英國,離間了沙俄與奧地利之間的關係,使自己徹底擺脫了自拿破崙戰爭以來的外交困局。既已成為克里米亞戰爭的最大贏家,法國當然不會再去冒險重蹈當年拿破崙一世東征沙俄的覆轍。
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英法聯軍雖然取得了克里米亞戰爭的勝利,但畢竟是一場慘勝,英法與沙俄之間仍處於勢均力敵的狀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沙俄軍隊損失了52.2萬人,英法土三國損失兵力近40萬,雙方均已無力再戰。如英法聯軍敢於進犯沙俄本土,必將招致沙俄軍隊的拼死抵抗。
沙俄是一個陸戰強國,其農奴制軍隊具有動員速度快、組織嚴密的優點。而英法兩國之中,陸戰能力較強的是法國,但由於受到連年遏制,其軍力早已大不如前,根本無法與法俄戰爭時期相比。況且當時的皇帝拿破崙三世無論文治武功、還是指揮謀略,都遠遠不是其伯父拿破崙一世的對手。當年拿破崙一世在兵力佔有絕對優勢且不宣而戰的情況下,都落得個幾乎全軍覆沒的下場,倘若拿破崙三世冒險東征沙俄,其結果只能是有去無回。至於英國,向來不是一個陸戰強國,如與法軍聯合作戰,不僅不會提供有效支援,反而成為法軍的累贅。可以預測,這樣一支實力不強的英法聯軍於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入侵沙俄,必然會在俄軍藉助於嚴寒天氣而實施的堅壁清野和逐次抗擊之下遭到慘敗。
回覆列表
英國法國聯軍,為什麼要幫著奧斯曼打沙俄,因為沙俄奪取克里米亞的目的性明確,就是透過克里米亞為橋頭堡,進一步奪取黑海沿岸,奪取拜占庭之都君士坦丁堡,打通並染指地中海,染指中東,使沙俄向南可以到達夢寐以求印度洋,向西可以,啄取地中海沿岸,打通南方通往大西洋,這是沙皇擴張的藍圖,也是幾代沙皇的夢想,由內陸國家,變成海洋國家,並且稱霸世界。
這種情況下,嚴重威脅到英國在巴爾幹半島利益,中東利益,印度洋利益最大化,也嚴重威脅到法國在地中海的利益最大化,兩大資本主義強國,為了既得利益不被沙俄威脅,立馬聯合起來,共同出兵干涉,藉口恢復奧斯曼的克里米亞地位,遏制沙俄的軍事南進擴張。
在克里米亞打了一場,兩年之久的地緣戰爭,雖然勝利了,消耗體力太大了,但無法向沙俄內陸推進,只能逼迫沙俄退出克里米亞橋頭堡,這樣可以遏制沙俄向西,向南的擴張念頭,達到目的就行了,同時鞏固了英國世界霸權地位,法國也鞏固了地中海的控制權,使法國利益最大化。
沙俄在克里米亞戰爭上的慘敗,又是賠款,補償英法,被迫從嘴裡吐出克里米亞,使沙俄無法在西邊繼續地緣擴張,同時戰敗給沙俄國內帶來的衝擊波也不小,認識到自己仍然不是西歐列強的對手,國家內部呼喚全面政治改革,廢除農奴制度,統治集團上層紛紛全面向西歐列強學習,沙皇本人因慘敗而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