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城東樓》① 【唐】許渾 一上高樓萬里愁, 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雲初起日沉閣,② 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 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③ 故國東來渭水流。 【作者】 788?-858,字用晦,排行七,洛陽(今屬河南)人,成年後移家京口(今江 蘇鎮江)丁卯澗,後人稱許丁卯。大和六年 (832)進士。仕文宗、武宗、宣 宗三朝,歷任虞部員外郎,監察御史,郢州、睦州刺史等職。不作古詩,律詩 多懷古及歌詠田園之作,對偶整密;絕句含蓄精煉。有《丁卯集》,《全唐詩》 存詩十一卷。 【註釋】 ①咸陽:今屬陝西。此題一作《咸陽西門城樓晚眺》。 ②作者自注:“南近 磻溪,西對慈福寺閣。” ③當年:一作“前朝”。 【品評】 此詩作於宣宗大中三年 (849)任監察御史時。一上咸陽城樓,首先看見 “蒹葭楊柳”,有“似”故鄉的“汀洲”,因而觸動“萬里”鄉“愁”;後來 又憑眺“秦苑”“漢宮”的遺蹟,只見“鳥下綠蕪”、“蟬鳴黃葉”,一派荒 涼景象,因而又發出“當年事”惟餘“渭水東流”的慨嘆。此詩以“溪雲初起 日沉閣,山寸欲來風滿樓”一聯出名。寥寥十四字,用溪雲乍起、紅日忽沉、 狂風滿樓烘托“山雨欲來”,形勢逼人。既狀難狀之景如在目前,又含象徵意 義,故歷代傳誦,至今猶被引用。這一聯之所以有名,還由於它體現“許丁卯 句法”。律句調協平仄,有“拗救法”。一為本句自救,如“平平仄仄平”句 式,倘第一字用了仄聲字,則除韻腳外只剩一個平聲字,就成“孤平”,不合 律;補救的辦法是將第三字改用平聲字。一為對句相救,如“仄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句式,倘上句第三字用仄聲字,則下句第三字改用平聲字。許渾往 往兼用本句自救法與對句相救法, 這一聯就是典型的例子。 按照格律,應為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卻改為“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 平平仄平”,既本句自救,又對句相救,形成拗峭奇崛的音響,恰切地表現了 雲起、日沉、山雨欲來的氣勢。 許渾詩喜用“水”,有“許渾千首溼”之說。如《金陵懷古》“石燕拂雲 晴亦雨,江豚吹浪夜還風”、《登洛陽故城》“水聲東去市朝變,山勢北來宮 殿高”之類皆然。此詩則“溪”、“汀”、“雨”、“渭水”並見,“溼”度更大。 [作者簡介]許渾,字用晦,潤州丹陽(今屬江蘇)人。太和進士,官監察御史,虞部員外郎,睦、郢二州刺史。喜愛林泉。其詩以精密俊麗見稱,意象天然秀出。受韋莊推崇,稱“江南才子許渾詩,字字清新句句奇。”其詩佳句甚多,多用水字,人說“許渾千首溼”。 [註釋]①蒹葭,蘆荻。蒹,荻。葭,蘆。暗用《詩經?蒹葭》的詩意,表思念心緒。②詩人遠眺時“南近磻溪,西對慈福寺閣”。③行人,過客。泛指古往今來徵人遊子,也包括作者在內。 [賞析]咸陽舊城在西安市西北,漢時稱長安,秦漢兩朝在此建都。隋朝時向東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師長安。咸陽舊城隔渭水與長安相望,詩人登上咸陽城樓,思鄉和弔古兩種感受襲上心頭,交織在一起,寫下這首意蘊別緻、格調俊麗的七律。 首聯寫登樓懷鄉之感。詩人一登上咸陽高高的城樓,向南望去,遠處煙籠蒹葭,霧罩楊柳,很像長江中的汀洲。詩人遊宦長安,遠離家鄉,一旦登監,思鄉之情湧上心頭。蒹葭楊柳,居然略類江南。這是觸景生情。萬里之愁,正以鄉思為始。而蒹葭秋水,楊柳河橋,皆與懷人傷別有連。首聯起句用一“愁”字,奠定了全詩的基調。詩人用低沉的筆觸,描繪咸陽城傍晚景緻,抒發蒼涼傷感的情懷。此聯起句縱筆,出口萬里,隨即收筆,回到目前。開合擒縱之法運用巧妙。 頷聯寫登樓時間和環境氛圍。詩人於夕陽西下時分登上城樓,當時濃雲從蟠溪上空湧來,一陣涼風吹來,雨勢迫在眉睫。這寫的是實景,卻傳達出一種特殊的感受。“山雨欲來風滿樓”蘊含了一種社會體驗。“風為雨頭”是自然界的規律。今人多以此句比喻重大事件發生前的緊張氣氛。雲起日沉,雨來風滿,動感分明。 頷聯寫秦漢舊都現景。兩朝故都,已成草樹瘋長的田野;禁苑深宮,而今綠蕪遍地,黃葉滿林;唯有蟲鳴,不識興亡。歷史演進,王朝更替,世事滄桑,詩人不由生出弔古之情。尾聯中詩人說,羈旅於此的行人不要問秦漢舊朝的事了,我這次來故國咸陽,連遺址都尋不著,只有渭水還像昔日一樣長流不止。詩人將思鄉和弔古融合起來,兩種情感互相滲透,互相激發,感情濃烈,較之一般懷古詩、思鄉詩,意境更為高遠。
咸陽城東樓》① 【唐】許渾 一上高樓萬里愁, 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雲初起日沉閣,② 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 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③ 故國東來渭水流。 【作者】 788?-858,字用晦,排行七,洛陽(今屬河南)人,成年後移家京口(今江 蘇鎮江)丁卯澗,後人稱許丁卯。大和六年 (832)進士。仕文宗、武宗、宣 宗三朝,歷任虞部員外郎,監察御史,郢州、睦州刺史等職。不作古詩,律詩 多懷古及歌詠田園之作,對偶整密;絕句含蓄精煉。有《丁卯集》,《全唐詩》 存詩十一卷。 【註釋】 ①咸陽:今屬陝西。此題一作《咸陽西門城樓晚眺》。 ②作者自注:“南近 磻溪,西對慈福寺閣。” ③當年:一作“前朝”。 【品評】 此詩作於宣宗大中三年 (849)任監察御史時。一上咸陽城樓,首先看見 “蒹葭楊柳”,有“似”故鄉的“汀洲”,因而觸動“萬里”鄉“愁”;後來 又憑眺“秦苑”“漢宮”的遺蹟,只見“鳥下綠蕪”、“蟬鳴黃葉”,一派荒 涼景象,因而又發出“當年事”惟餘“渭水東流”的慨嘆。此詩以“溪雲初起 日沉閣,山寸欲來風滿樓”一聯出名。寥寥十四字,用溪雲乍起、紅日忽沉、 狂風滿樓烘托“山雨欲來”,形勢逼人。既狀難狀之景如在目前,又含象徵意 義,故歷代傳誦,至今猶被引用。這一聯之所以有名,還由於它體現“許丁卯 句法”。律句調協平仄,有“拗救法”。一為本句自救,如“平平仄仄平”句 式,倘第一字用了仄聲字,則除韻腳外只剩一個平聲字,就成“孤平”,不合 律;補救的辦法是將第三字改用平聲字。一為對句相救,如“仄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句式,倘上句第三字用仄聲字,則下句第三字改用平聲字。許渾往 往兼用本句自救法與對句相救法, 這一聯就是典型的例子。 按照格律,應為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卻改為“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 平平仄平”,既本句自救,又對句相救,形成拗峭奇崛的音響,恰切地表現了 雲起、日沉、山雨欲來的氣勢。 許渾詩喜用“水”,有“許渾千首溼”之說。如《金陵懷古》“石燕拂雲 晴亦雨,江豚吹浪夜還風”、《登洛陽故城》“水聲東去市朝變,山勢北來宮 殿高”之類皆然。此詩則“溪”、“汀”、“雨”、“渭水”並見,“溼”度更大。 [作者簡介]許渾,字用晦,潤州丹陽(今屬江蘇)人。太和進士,官監察御史,虞部員外郎,睦、郢二州刺史。喜愛林泉。其詩以精密俊麗見稱,意象天然秀出。受韋莊推崇,稱“江南才子許渾詩,字字清新句句奇。”其詩佳句甚多,多用水字,人說“許渾千首溼”。 [註釋]①蒹葭,蘆荻。蒹,荻。葭,蘆。暗用《詩經?蒹葭》的詩意,表思念心緒。②詩人遠眺時“南近磻溪,西對慈福寺閣”。③行人,過客。泛指古往今來徵人遊子,也包括作者在內。 [賞析]咸陽舊城在西安市西北,漢時稱長安,秦漢兩朝在此建都。隋朝時向東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師長安。咸陽舊城隔渭水與長安相望,詩人登上咸陽城樓,思鄉和弔古兩種感受襲上心頭,交織在一起,寫下這首意蘊別緻、格調俊麗的七律。 首聯寫登樓懷鄉之感。詩人一登上咸陽高高的城樓,向南望去,遠處煙籠蒹葭,霧罩楊柳,很像長江中的汀洲。詩人遊宦長安,遠離家鄉,一旦登監,思鄉之情湧上心頭。蒹葭楊柳,居然略類江南。這是觸景生情。萬里之愁,正以鄉思為始。而蒹葭秋水,楊柳河橋,皆與懷人傷別有連。首聯起句用一“愁”字,奠定了全詩的基調。詩人用低沉的筆觸,描繪咸陽城傍晚景緻,抒發蒼涼傷感的情懷。此聯起句縱筆,出口萬里,隨即收筆,回到目前。開合擒縱之法運用巧妙。 頷聯寫登樓時間和環境氛圍。詩人於夕陽西下時分登上城樓,當時濃雲從蟠溪上空湧來,一陣涼風吹來,雨勢迫在眉睫。這寫的是實景,卻傳達出一種特殊的感受。“山雨欲來風滿樓”蘊含了一種社會體驗。“風為雨頭”是自然界的規律。今人多以此句比喻重大事件發生前的緊張氣氛。雲起日沉,雨來風滿,動感分明。 頷聯寫秦漢舊都現景。兩朝故都,已成草樹瘋長的田野;禁苑深宮,而今綠蕪遍地,黃葉滿林;唯有蟲鳴,不識興亡。歷史演進,王朝更替,世事滄桑,詩人不由生出弔古之情。尾聯中詩人說,羈旅於此的行人不要問秦漢舊朝的事了,我這次來故國咸陽,連遺址都尋不著,只有渭水還像昔日一樣長流不止。詩人將思鄉和弔古融合起來,兩種情感互相滲透,互相激發,感情濃烈,較之一般懷古詩、思鄉詩,意境更為高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