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確乎是一見鍾情式的愛情。然而,這種一見鍾情式的愛情又不是簡單的“以貌取人”,而是有著深厚內涵的。那麼,曹雪芹是怎樣在一個簡單的林黛玉與賈寶玉見面的場景中把這種意蘊深刻的一見鍾情式的愛情表現出來的呢?我們不妨來細細的品味一下,就可以領略到曹雪芹那支筆是如何高明如何傳神了。而這種深刻的一見鍾情,也在一開始就奠定了賈寶玉和林黛玉堅貞不渝空前絕後的偉大愛情傳奇。首先,是“欣賞”。小說在賈寶玉和林黛玉見面時,透過兩人彼此的觀察,道出了雙方在各自心中的外在形象,應該說那是唯美的。且看這兩段:黛玉心想,這個寶玉不知是怎樣個憊懶人呢。及至進來一看,卻是位青年公子:頭上戴著束髮嵌寶紫金冠,齊眉勒著二龍戲珠金抹額,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紅箭袖,束著五彩絲攢花結長穗宮絛,外罩石青起花八團倭緞排穗褂,登著青緞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鼻如懸膽,睛若秋波,雖怒時而似笑,即嗔視而有情。項上金螭纓絡,又有一根五色絲絛,繫著一塊美玉。寶玉早已看見了一個嫋嫋婷婷的女兒,便料定是林姑媽之女,忙來見禮。歸了坐細看時,真是與眾各別。只見: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這說明兩人對彼此外在的長相和內在的氣質都達到了相互欣賞惺惺相惜的程度。這是激發一切美好情感的開端。其次,是“面熟”。且看小說裡的描寫,林黛玉見到賈寶玉時是:“便大吃一驚,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裡見過的,何等眼熟!’”而賈寶玉則更加直接,馬上說道:“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並進一步解釋道:“雖沒見過,卻看著面善,心裡倒像是遠別重逢的一般。”關於這點,我曾經在拙文《賈寶玉為何深愛林黛玉?》裡論述過,認為這種“面熟”,其實源自父輩的賈政和賈敏兄妹相似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以及作為兒子的賈寶玉和作為女兒的林黛玉對此的繼承以及賈政和賈敏分別對賈寶玉和林黛玉的薰陶培養所致,表面上是“唯心”的和“神秘”的,其實大有深意。這表現出兩個相互欣賞的年輕人具有“相同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而且對彼此自然流露出的“天然本性”具有天然的親近感,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謂此也。難怪賈母在聽到這樣荒唐的話後反而高興的說:“好,好!這麼更相和睦了。”第三,是“質同”。兩人相互打量之後,發生了一段對話:寶玉又道:“妹妹尊名?”黛玉便說了名,寶玉又道:“表字?”黛玉道:“無字。”寶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字:莫若‘顰顰’二字極妙。”探春便道:“何處出典?”寶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說:‘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畫眉之墨。’況這妹妹眉尖若蹙,取這個字豈不美?”探春笑道:“只怕又是杜撰。”寶玉道:“除了《四書》,杜撰的也太多呢。”在我看來,這段話表現出了作者曹雪芹先生對於賈寶玉和林黛玉的“相同的本質性”的一種判斷。不管是賈寶玉杜撰也好,還是確有這種說法也好,其實都不重要。因為曹雪芹在這裡設計的這段話就是要告訴大家,賈寶玉和林黛玉是同源的,都是石頭,所謂“西方有石名黛”,而賈寶玉佩戴的那塊玉本來就是由石頭幻化而來的。這就點明瞭賈寶玉和林黛玉的同質而且同源。第四,是“求同”。接下來,發生了一件更為奇特的事,賈寶玉問林黛玉有沒有玉,林黛玉說沒有,賈寶玉立即痴性大發,又哭又鬧,摔玉砸玉。這段描寫,表面好像是寫賈寶玉的荒誕不羈,但其實很有深意,實要表現賈寶玉那種急切的想和林黛玉“求同”的心情,也就是說賈寶玉在見到林黛玉,經過短暫的交往之後,立即激發出一種強烈的和林黛玉“完全一樣”的心理。這種心理,其實就是一種“愛意”的表示,有點類似於現代人穿情侶衫戴情侶表。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佩服曹雪芹先生的生花妙筆,在不到兩頁的賈寶玉和林黛玉的初次見面的描寫中,他透過欣賞、面熟、質同以及求同等心理發展軌跡生動揭示出了一種超越一般意義上的膚淺的一見鍾情,表現出了賈寶玉和林黛玉那種來自於生命最深處的感情基礎。而也就是憑藉這樣的描寫,我們當可以肯定,賈寶玉和林黛玉是真愛的,而且他們註定要不渝的相愛終生。 當然,在賈寶玉為與林黛玉求同而砸玉鬧得賈府上至賈母下至丫鬟驚慌失措的局面來看,又似乎在暗示著兩人愛情的挫折、磨難和不順。
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確乎是一見鍾情式的愛情。然而,這種一見鍾情式的愛情又不是簡單的“以貌取人”,而是有著深厚內涵的。那麼,曹雪芹是怎樣在一個簡單的林黛玉與賈寶玉見面的場景中把這種意蘊深刻的一見鍾情式的愛情表現出來的呢?我們不妨來細細的品味一下,就可以領略到曹雪芹那支筆是如何高明如何傳神了。而這種深刻的一見鍾情,也在一開始就奠定了賈寶玉和林黛玉堅貞不渝空前絕後的偉大愛情傳奇。首先,是“欣賞”。小說在賈寶玉和林黛玉見面時,透過兩人彼此的觀察,道出了雙方在各自心中的外在形象,應該說那是唯美的。且看這兩段:黛玉心想,這個寶玉不知是怎樣個憊懶人呢。及至進來一看,卻是位青年公子:頭上戴著束髮嵌寶紫金冠,齊眉勒著二龍戲珠金抹額,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紅箭袖,束著五彩絲攢花結長穗宮絛,外罩石青起花八團倭緞排穗褂,登著青緞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鼻如懸膽,睛若秋波,雖怒時而似笑,即嗔視而有情。項上金螭纓絡,又有一根五色絲絛,繫著一塊美玉。寶玉早已看見了一個嫋嫋婷婷的女兒,便料定是林姑媽之女,忙來見禮。歸了坐細看時,真是與眾各別。只見: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這說明兩人對彼此外在的長相和內在的氣質都達到了相互欣賞惺惺相惜的程度。這是激發一切美好情感的開端。其次,是“面熟”。且看小說裡的描寫,林黛玉見到賈寶玉時是:“便大吃一驚,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裡見過的,何等眼熟!’”而賈寶玉則更加直接,馬上說道:“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並進一步解釋道:“雖沒見過,卻看著面善,心裡倒像是遠別重逢的一般。”關於這點,我曾經在拙文《賈寶玉為何深愛林黛玉?》裡論述過,認為這種“面熟”,其實源自父輩的賈政和賈敏兄妹相似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以及作為兒子的賈寶玉和作為女兒的林黛玉對此的繼承以及賈政和賈敏分別對賈寶玉和林黛玉的薰陶培養所致,表面上是“唯心”的和“神秘”的,其實大有深意。這表現出兩個相互欣賞的年輕人具有“相同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而且對彼此自然流露出的“天然本性”具有天然的親近感,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謂此也。難怪賈母在聽到這樣荒唐的話後反而高興的說:“好,好!這麼更相和睦了。”第三,是“質同”。兩人相互打量之後,發生了一段對話:寶玉又道:“妹妹尊名?”黛玉便說了名,寶玉又道:“表字?”黛玉道:“無字。”寶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字:莫若‘顰顰’二字極妙。”探春便道:“何處出典?”寶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說:‘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畫眉之墨。’況這妹妹眉尖若蹙,取這個字豈不美?”探春笑道:“只怕又是杜撰。”寶玉道:“除了《四書》,杜撰的也太多呢。”在我看來,這段話表現出了作者曹雪芹先生對於賈寶玉和林黛玉的“相同的本質性”的一種判斷。不管是賈寶玉杜撰也好,還是確有這種說法也好,其實都不重要。因為曹雪芹在這裡設計的這段話就是要告訴大家,賈寶玉和林黛玉是同源的,都是石頭,所謂“西方有石名黛”,而賈寶玉佩戴的那塊玉本來就是由石頭幻化而來的。這就點明瞭賈寶玉和林黛玉的同質而且同源。第四,是“求同”。接下來,發生了一件更為奇特的事,賈寶玉問林黛玉有沒有玉,林黛玉說沒有,賈寶玉立即痴性大發,又哭又鬧,摔玉砸玉。這段描寫,表面好像是寫賈寶玉的荒誕不羈,但其實很有深意,實要表現賈寶玉那種急切的想和林黛玉“求同”的心情,也就是說賈寶玉在見到林黛玉,經過短暫的交往之後,立即激發出一種強烈的和林黛玉“完全一樣”的心理。這種心理,其實就是一種“愛意”的表示,有點類似於現代人穿情侶衫戴情侶表。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佩服曹雪芹先生的生花妙筆,在不到兩頁的賈寶玉和林黛玉的初次見面的描寫中,他透過欣賞、面熟、質同以及求同等心理發展軌跡生動揭示出了一種超越一般意義上的膚淺的一見鍾情,表現出了賈寶玉和林黛玉那種來自於生命最深處的感情基礎。而也就是憑藉這樣的描寫,我們當可以肯定,賈寶玉和林黛玉是真愛的,而且他們註定要不渝的相愛終生。 當然,在賈寶玉為與林黛玉求同而砸玉鬧得賈府上至賈母下至丫鬟驚慌失措的局面來看,又似乎在暗示著兩人愛情的挫折、磨難和不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