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言論史
-
2 # 趣觀歷史
▲宋代將領劇照
秦翰,北宋初期抗遼名將,歷任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是大宋北境當之無愧的守護神。宋太祖趙匡胤在位時,他於北宋統一全國戰爭中嶄露頭角,並在北方邊境多次抵禦遼寇入侵,為捍衛大宋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晚年負責鎮守西北關中地區時,秦翰成功鎮壓党項起義,使西夏政權的建立推遲了幾十年。當宋軍於“高粱河之戰”大敗後,遼軍精銳乘勝追擊,在滿城附近將宋太宗趙光義一行包圍。危難之際,勇略過人的秦翰率領一支奇兵,繞到圍城遼軍後方,乘其不備對遼軍展開突襲,結果斬敵上萬。戰場局勢因此得以扭轉,而宋太宗澤對秦翰的表現讚賞有加。
▲“澶淵之盟”場景復原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遼爆發“澶淵之戰”,秦翰在此戰中亦表現頗佳。戰役初期,秦翰面對連戰連勝的遼軍毫不氣餒,堅持認真守城,史載其戍守澶州期間,曾接連七十多天沒有脫盔卸甲。遼軍攻城時,秦翰所部嚴陣以待,用盡一切辦法死守澶州,期間更是射殺遼國大將蕭達凜。蕭達凜死後,遼人見強攻不行,轉而與宋進行和談,雙方隨後簽訂了歷史有名的“澶淵之盟”。
▲党項貴族畫像
駐守西北期間,秦翰依舊為宋朝立下大功,他見西北党項部族崛起,勢必會威脅大宋在這一地區的統治。於是乘其內亂之際,秦翰迅速出兵佔領西北要地夏州,隨後又向宋廷申請追捕党項首領李繼遷。然而目光短淺的宋太宗並沒有批准他的這一合理請求,雖然秦翰再三申明夏州城對大宋穩定西北局勢的重要性,但宋太宗仍命他撤軍,放棄夏州。數十年後,“宋夏戰爭”爆發,雙方對夏州城展開了激烈爭奪,而這無疑證實了秦翰當初的遠見卓識,奈何此時悔之晚矣。值得一提的是,秦翰見太宗不同意他出兵党項,便轉而勸說後者同意他出使党項,以便趁機刺殺李繼遷,這樣也能永絕後患。可惜的是,太宗趙光義還是拒絕了他。
▲宋太宗趙光義劇照
據《宋史》記載,秦翰“倜儻有武力,以方略自任”,是全宋少有的文武雙全將領,其“前後戰鬥,身被四十九創”,忠誠勇武程度由此可見一斑。事實上,秦翰一生共負傷五十次,後面這四十九次戰傷都是他值得稱道的榮耀,只有第一次負傷令他羞於啟齒——原因無他,宮刑也。作戰異常兇猛剽悍的秦翰,乃是宦官出身,這就令得他在世人面前有些抬不起頭,其功績雖與同時代的楊家將相比毫不遜色,但後世史官對其早年宦官經歷抱有偏見,這就導致了他的戰功被人們有意壓制,即使功勳卓著卻聲名不顯,到如今,知道他的人也就不多了。
參考資料:
《宋史》
回覆列表
說到秦翰,雖然是個宦官,但可真的比武將還武將。不過,他可沒救過楊延昭。
秦翰作為武將出場的第一戰,是夏州節度使李繼捧(賜名趙保忠)反叛,他作為李繼隆的監軍前往督戰。但這位監軍大人可不是去添亂的,他沒讓國舅李繼隆廢一兵一卒,自己先去忽悠的趙保忠聽話,然後等著大軍開到,手到擒來。
而他自己單獨帶兵以後,就有點厲害了。鹹平年間,秦翰作為鎮、定、高陽關排陣都監,親率大軍大戰契丹騎兵,斬殺數萬!
此後的秦翰,無論是入川討平叛賊,還是在北境對抗異族,都有不錯的表現。而他最奪目的一戰,就屬宋遼之間的大決戰——澶州之戰。
景德初,車駕將北巡,先遣翰乘傳往澶、魏裁製兵要,許便宜從事。俄充邢洺路鈐轄,與大軍會德清軍,張掎角之勢。又召為駕前西面排陣鈐轄,管勾大陣。翰即督眾環城浚溝洫以拒契丹。功畢,契丹兵果暴至,翰不脫甲冑七十餘日,契丹乞和,凱旋,留泊澶州。——《宋史-秦翰傳》別的不多說,光“翰不脫甲冑七十餘日”,就足可以見秦翰是一位怎樣的將領了。儘管身為宦官,可他比大多數將領更懂得“同甘共苦”四個字怎麼寫。而“前後戰鬥,身被四十九創”,則是這位勇武的宦官將軍的寫照。
秦翰的將領生涯裡,多得是砍了幾千幾萬腦袋的記載,而他雖然是宮裡人,卻能“輕財好施,與將士同休慼,能得眾心,皆樂為用”,就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將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