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536694137808

    隨著佛教東傳,魏晉南北朝時期服飾的發展也與佛教的盛行有密切的關係。一方面,華人將當時的服飾風尚加於佛像身上,這從敦煌壁畫,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的雕像中即可看出,魏晉以前,菩薩的帔帛保持著印度式的感覺,面料較厚重,懸垂飄逸感不強烈。隨著佛教文化的中國化發展,魏晉時期也開始了菩薩帔帛的中原化程序。另一方面,隨佛教而興起的蓮花、忍冬等紋飾大量出現在世人衣服面料或邊緣裝飾上,給服飾賦予了一定的時代氣息。同時中原世俗人在面料、圖案、裝飾等細節上對帔帛進行了纈染、畫、繡花、描金等裝飾,帔帛逐漸發展成為中原特色的衣著形式。   從魏晉南北朝到唐朝是兩個大相徑庭的時代的演變,僅從佛教藝術所表現出來的兩個時期截然不同的風格,就可以看出兩個時代形勢與特色的不同。從帔帛的顏色上來看,魏晉南北朝藝術是無可奈何的黯淡,藍綠色調給人一種悲慘與淒涼,但這也為佛教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條件。而唐代則處處是亮麗的色彩,開明的風氣一覽無餘,這也是帔帛在唐代盛行的環境因素。但是如果沒有魏晉南北朝的混論,單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漢代承襲過來是很難有佛教的流行,帔帛的流行的,乃至於也難以出現大唐盛世的寬鬆與開放。   唐代孟浩然曾有詩云:“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形象的描繪了隨風飄擺的帔帛的視覺感觀。帔帛這種附加的服飾,延伸了身體的視覺效果,它的出現不僅是為了實際的用途,而且也是為了營造一種生動活潑婀娜多姿的外形效果。然而這不是魏晉時候可望而不可即的虛幻美感,而是一種更加真 實的服飾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理解市場調查的含義與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