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尚官崇尚
-
2 # 鞅論財經
城市的居住環境不僅僅是房子、公園和景觀,還包含著醫療、教育、交通和軟實力,而最核心就是交通出現的便利性。
隨著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居民的擁有汽車比例也是越來越大,中國的汽車擁有量已經接近了2億輛。以美國3.2億人口卻擁有了2.5億量汽車,那麼中國要達到美國發達國家的汽車比例還要增加好幾倍。而這些增加的車輛基本上要穿梭在城市和鄉村,城市更是會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停車場,而再美麗宜居的環境也可能會被汽車佔據。
一場人和汽車的較量才剛剛開始!而地鐵交通就是一種打破汽車湧入城市的最好方式,但地鐵的規模又是必須要城區人口數量來支撐。按照各地城市的軌道交通發展規劃,以及城區人口300萬以上的可建地鐵城市每萬人0.5~0.7公里的比例,未來中國地鐵總里程超過300公里以上的城市數量最多在15座~20座城市之內。而可以建造地鐵的城市最多也不過50座上下。其餘的城市只有用地上公交和汽車來替代。
一些三四線城市的3、5條地鐵根本就無法改變交通狀況,也無法達到地鐵出現的通勤目標,汽車在城市中將成為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堵車也會更加嚴重。這樣的擁堵環境也就宜居嗎?
以東京為例,一個擁有三千多萬人口的城市,卻可以如此的井井有條,這得益於城市軌道交通的大力發展。東京差不多有70%的居民上下班透過地鐵軌道交通來完成。而中國北上廣深目前還只有1/4的人口採用地鐵軌道交通,其他城市連10%多不到。
要打造地鐵交通網路系統至少要有10條以上數量和300公里以上的地鐵公里數,而具有這種規模的城市除了一線城市,其他的基本上是省會城市或二線城市。其餘三四線城市根本就不可能完成300公里以上的地鐵交通網路系統,也就談不上地鐵通勤,這些城市將會進一步加劇擁堵的現象,這幾年的堵城排名也有下沉趨勢。這種擁堵的宜居誰願意誰去?
三四線城市應該是一個夾心餅,大量的汽車進入這些城市,更是會堵的水洩不通。而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卻是被繁華的地鐵網路替代,還城市一種相對合理的城區格局,城市也會更加吸引人口流入。另外,鄉村也是一個越加宜居之處。而恰恰三四線城市是最不易居住的地方,而且與一二線城市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絕不是差距越來越小!
-
3 # 閒適人家
現在小城建設更靚麗,大城建設更大氣。
從宜居概念看,衡量標準應該是空氣,出行,就業,教育,醫療,環境(人文)等等!一二線在交通上不敵小城,但就業教育醫療較佳。
而小城尤其是四線城市,其獨特性更吸引,比如:廣東的中山既有小城之美,又有大城般的競爭力。
而大城市的宜居建設也非常出色,比如:廣州的花園城市,綠化非常棒,幾乎沒有不見綠色的地方。
那麼,大城市的整體運作,更體現城市管理水平,一下雨水浸街,就是城市建設整體上不合理的情形,而且,大城市的人文理念,要更具時代特色,比如:步行廊道建設正如火如荼!
-
4 # 大貓6688
宜居不宜居是要依靠經濟發展水平的,基礎設施、醫療、教育、環境保護都是要燒錢的。
差距是永遠存在的,只不過在不同的經濟週期,差距有時會變小,有時會變大。
就目前階段來講,一二線城市與三四線城市之間的差距是不斷拉大的,人口依然不斷向一二線城市聚集。就以廣東為例,人口增長、經濟增量,發展前景最好的依然是廣深二市,依然是珠三角。
不過,一二線城市終究無法容納所有人,最終還是有人必須到三四線城市。
回覆列表
不同意,短期內很難實現。
1 首先一線城市有較好的基礎設施,優質的教育醫療資源,好的發展平臺,更多的發現機會,更能吸引大量的高學歷,能力強的人才,北上廣深是這些人群的首選,所以一線城市有諸多的天時地利人和條件,發展速度較三四線城市更快。
2三四線城市,雖然現在城鎮化速度發展較快,但是各種資源條件跟一二線城市還有較大差距,短期內很難達到一二線城市的水平,當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各有利弊,看每個人的選擇,喜歡機會多,願意角逐激烈競爭,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對自身競爭力充滿信心,想提高自己能力以及生活品質,可以選擇一二線城市。喜歡慢節奏生活,以及地方人文特色,休閒生活方式的人,可以選擇自己心儀的三四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