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憂不忘國,忠也!”的意思是:在患難之時亦能處處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是為忠誠。 1、出處:《左傳·昭公·昭公元年》 2、原文節選 季武子伐莒,取鄆,莒人告於會。楚告於晉曰:「尋盟未退,而魯伐莒,瀆齊盟,請戮其使。」樂桓子相趙文子,欲求貨於叔孫而為之請,使請帶焉,弗與。梁其跁曰:「貨以藩身,子何愛焉?」叔孫曰:「諸侯之會,衛社稷也。我以貨免,魯必受師。是禍之也,何衛之為?人之有牆,以蔽惡也。牆之隙壞,誰之咎也?衛而惡之,吾又甚焉。雖怨季孫,魯國何罪?叔出季處,有自來矣,吾又誰怨?然鮒也賄,弗與,不已。」召使者,裂裳帛而與之,曰:「帶其褊矣。」趙孟聞之,曰:「臨患不忘國,忠也。思難不越官,信也;圖國忘死,貞也;謀主三者,義也。有是四者,又可戮乎?」乃請諸楚曰:「魯雖有罪,其執事不闢難,畏威而敬命矣。子若免之,以勸左右可也。若子之群吏處不闢汙,出不逃難,其何患之有?患之所生,汙而不治,難而不守,所由來也。能是二者,又何患焉?不靖其能,其誰從之?魯叔孫豹可謂能矣,請免之以靖能者。子會而赦有罪,又賞其賢,諸侯其誰不欣焉望楚而歸之,視遠如邇?疆埸之邑,一彼一此,何常之有?王伯之令也,引其封疆,而樹之官。舉之表旗,而著之制令。過則有刑,猶不可壹。於是乎虞有三苗,夏有觀、扈,商有姺、邳,周有徐、奄。自無令王,諸侯逐進,狎主齊盟,其又可壹乎?恤大舍小,足以為盟主,又焉用之?封疆之削,何國蔑有?主齊盟者,誰能辯焉?吳、濮有釁,楚之執事豈其顧盟?莒之疆事,楚勿與知,諸侯無煩,不亦可乎?莒、魯爭鄆,為日久矣,苟無大害於其社稷,可無亢也。去煩宥善,莫不競勸。子其圖之!」固請諸楚,楚人許之,乃免叔孫。 3、節選譯文 季武子進攻莒國,佔據了鄆地,莒華人向盟會報告。楚國對晉國說:“重溫過去的盟會還沒有結束,魯國就進攻莒國,輕視盟約,請求誅殺魯國的使者。” 樂桓子輔佐趙文子,想要向叔孫豹索取財貨,而為他向趙文子說情。派人向叔孫豹要他的帶子,叔孫豹不給。梁其跁說:“財貨用來保護身體,您有什麼可吝惜呢?”叔孫豹說:“諸侯的會見,是為了保衛國家。我用財貨來免於禍患,魯國就必然受到進攻了,這是為它帶來禍患啊,還有什麼保衛可言?人所以有牆壁,是用來遮擋壞人的。牆壁裂縫,這是誰的過錯?為了保衛反而讓魯國受攻擊,我的罪過又超過了牆壁。雖然應當埋怨季孫,魯國有什麼罪過呢?叔孫出使季孫守國,一向就是這樣的,我又去怨誰呢?然而鮒喜歡財貨,不給他,沒有完。”召見使者,撕下一片做裙子的帛給他,說:“身上的帶子恐怕太窄了。”趙孟聽到了,說:“面臨禍患而不忘記國家,這是忠心。想到危難而不放棄職守,這是誠意。為國家打算而不惜一死,這是堅定。計謀以上述三點作為主體,這是道義。有了這四點,難道可以誅戮嗎?”就向楚國請求說:“魯國雖然有罪,它的執事不避禍難,畏懼貴國的威嚴而恭敬地從命了。您如果赦免他,用來勉勵您的左右,這還是可以的。如果您的官吏們在國內不避困難,在國外不逃避禍難,還有什麼可憂慮的?憂慮之所以產生,就是有困難而不能治理、禍難來了而不頂住,就是這樣來的。能做到這兩點,又憂慮什麼?不安定賢能的人了,有誰去跟從他?魯國的叔孫豹可以說是賢能的人,請求赦免他,用來安定賢能的人。您參加了盟會而赦免了有罪的國家,又獎勵它的賢能的人,還有誰不高高興興的望著楚國而歸服你們,把疏遠看成親近呢?國境上的城邑,一時屬那邊,一時屬這邊,有什麼一定?三王五伯的政令,劃定疆界,在那裡設定官員,樹立界碑,而寫明在章程法令上。越境就要懲罰,儘管這樣,尚且不能一成不變。在這種情況下虞舜時代有三苗,夏朝有觀氏、扈氏,商朝有姺氏、邳氏,周朝有徐國、奄國。自從沒有英明的天子以後,諸侯爭相擴張,交替主持結盟,難道又能夠一成不變嗎?擔心大禍不計較小錯,足以做盟主,又哪裡用得著管這些小事?邊境被侵削,哪個國家沒有?主持結盟的,誰能治理得了?吳國、百濮有隙可乘,楚國的執事難道只顧到盟約不去進攻?莒國邊境上的事情,楚國不要過問,不要煩勞諸侯,不也可以嗎?莒國、魯國爭執鄆地,日子很久了。只要對他們國家沒有大妨害,可以不必去保護。免除煩勞、赦免善人,就沒有不爭相努力的。您還是考慮一下。”晉華人堅決向楚國請求,楚華人答應了,就赦免了叔孫。
“臨憂不忘國,忠也!”的意思是:在患難之時亦能處處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是為忠誠。 1、出處:《左傳·昭公·昭公元年》 2、原文節選 季武子伐莒,取鄆,莒人告於會。楚告於晉曰:「尋盟未退,而魯伐莒,瀆齊盟,請戮其使。」樂桓子相趙文子,欲求貨於叔孫而為之請,使請帶焉,弗與。梁其跁曰:「貨以藩身,子何愛焉?」叔孫曰:「諸侯之會,衛社稷也。我以貨免,魯必受師。是禍之也,何衛之為?人之有牆,以蔽惡也。牆之隙壞,誰之咎也?衛而惡之,吾又甚焉。雖怨季孫,魯國何罪?叔出季處,有自來矣,吾又誰怨?然鮒也賄,弗與,不已。」召使者,裂裳帛而與之,曰:「帶其褊矣。」趙孟聞之,曰:「臨患不忘國,忠也。思難不越官,信也;圖國忘死,貞也;謀主三者,義也。有是四者,又可戮乎?」乃請諸楚曰:「魯雖有罪,其執事不闢難,畏威而敬命矣。子若免之,以勸左右可也。若子之群吏處不闢汙,出不逃難,其何患之有?患之所生,汙而不治,難而不守,所由來也。能是二者,又何患焉?不靖其能,其誰從之?魯叔孫豹可謂能矣,請免之以靖能者。子會而赦有罪,又賞其賢,諸侯其誰不欣焉望楚而歸之,視遠如邇?疆埸之邑,一彼一此,何常之有?王伯之令也,引其封疆,而樹之官。舉之表旗,而著之制令。過則有刑,猶不可壹。於是乎虞有三苗,夏有觀、扈,商有姺、邳,周有徐、奄。自無令王,諸侯逐進,狎主齊盟,其又可壹乎?恤大舍小,足以為盟主,又焉用之?封疆之削,何國蔑有?主齊盟者,誰能辯焉?吳、濮有釁,楚之執事豈其顧盟?莒之疆事,楚勿與知,諸侯無煩,不亦可乎?莒、魯爭鄆,為日久矣,苟無大害於其社稷,可無亢也。去煩宥善,莫不競勸。子其圖之!」固請諸楚,楚人許之,乃免叔孫。 3、節選譯文 季武子進攻莒國,佔據了鄆地,莒華人向盟會報告。楚國對晉國說:“重溫過去的盟會還沒有結束,魯國就進攻莒國,輕視盟約,請求誅殺魯國的使者。” 樂桓子輔佐趙文子,想要向叔孫豹索取財貨,而為他向趙文子說情。派人向叔孫豹要他的帶子,叔孫豹不給。梁其跁說:“財貨用來保護身體,您有什麼可吝惜呢?”叔孫豹說:“諸侯的會見,是為了保衛國家。我用財貨來免於禍患,魯國就必然受到進攻了,這是為它帶來禍患啊,還有什麼保衛可言?人所以有牆壁,是用來遮擋壞人的。牆壁裂縫,這是誰的過錯?為了保衛反而讓魯國受攻擊,我的罪過又超過了牆壁。雖然應當埋怨季孫,魯國有什麼罪過呢?叔孫出使季孫守國,一向就是這樣的,我又去怨誰呢?然而鮒喜歡財貨,不給他,沒有完。”召見使者,撕下一片做裙子的帛給他,說:“身上的帶子恐怕太窄了。”趙孟聽到了,說:“面臨禍患而不忘記國家,這是忠心。想到危難而不放棄職守,這是誠意。為國家打算而不惜一死,這是堅定。計謀以上述三點作為主體,這是道義。有了這四點,難道可以誅戮嗎?”就向楚國請求說:“魯國雖然有罪,它的執事不避禍難,畏懼貴國的威嚴而恭敬地從命了。您如果赦免他,用來勉勵您的左右,這還是可以的。如果您的官吏們在國內不避困難,在國外不逃避禍難,還有什麼可憂慮的?憂慮之所以產生,就是有困難而不能治理、禍難來了而不頂住,就是這樣來的。能做到這兩點,又憂慮什麼?不安定賢能的人了,有誰去跟從他?魯國的叔孫豹可以說是賢能的人,請求赦免他,用來安定賢能的人。您參加了盟會而赦免了有罪的國家,又獎勵它的賢能的人,還有誰不高高興興的望著楚國而歸服你們,把疏遠看成親近呢?國境上的城邑,一時屬那邊,一時屬這邊,有什麼一定?三王五伯的政令,劃定疆界,在那裡設定官員,樹立界碑,而寫明在章程法令上。越境就要懲罰,儘管這樣,尚且不能一成不變。在這種情況下虞舜時代有三苗,夏朝有觀氏、扈氏,商朝有姺氏、邳氏,周朝有徐國、奄國。自從沒有英明的天子以後,諸侯爭相擴張,交替主持結盟,難道又能夠一成不變嗎?擔心大禍不計較小錯,足以做盟主,又哪裡用得著管這些小事?邊境被侵削,哪個國家沒有?主持結盟的,誰能治理得了?吳國、百濮有隙可乘,楚國的執事難道只顧到盟約不去進攻?莒國邊境上的事情,楚國不要過問,不要煩勞諸侯,不也可以嗎?莒國、魯國爭執鄆地,日子很久了。只要對他們國家沒有大妨害,可以不必去保護。免除煩勞、赦免善人,就沒有不爭相努力的。您還是考慮一下。”晉華人堅決向楚國請求,楚華人答應了,就赦免了叔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