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是我們的祖先創造的,立春是24節氣之一,在我們使用的地方是不分地域,不分東西南比的,但時差卻有東西不同,冷熱南北不一的差異。
我們的祖先依據太陽的執行情況,創造了陽曆,依據月亮執行情況,創造了陰曆,又依據農耕,而創造了24節氣,形成了陰陽合一的農曆。24節氣的使用,就是中國農曆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祖先長期總結天文、氣象與農業之間相互關係而創造出24節氣,它反映寒暑變化和農時季節,在華人區,特別是農村都廣泛認識並使用。
節氣時刻表示地球繞太陽執行時在軌道上的不同位置。從地球上看,太陽在黃道上運動,一回歸年執行一週。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用黃經度量,從春分點即黃道與赤道的交點算起,從0度到360度。從O度開始,太陽在黃道上向東移動,每15度為一節或一氣。其中每月在前的叫節,在後的叫中氣,合起來叫節氣。反映寒冷暑熱的節氣,是以地球繞太陽執行規律來確定的,與月亮的運動沒有關係,即與陰曆沒有關係,所以節氣實際是陽曆範疇,然而許多人不明白這一道理,誤以為節氣是依陰曆得來的。陰曆歷月只反映了月亮朔望盈虧的週期而己。
24節氣,以立春為首,大寒作結,立春時,太陽黃經是315度上,陽曆時間是2月4日或5日,意義是算春季的開始。從一個節到一個氣,再到一個節,稱為節月,干支紀年即從立春為終始,紀月以交節為終始,紀日以交子為終始。由於地球不是按正圓而是依橢圓軌道繞太陽執行,執行的速度有快有慢。在小寒附近速度快,節月時最短,不足15天,而小暑前後速度最慢,節月最長,差不多有16天。平均說來,一個節月是太陽一回歸年的十二分之一,約等於30天半。
24節氣是我們的祖先創造的,立春是24節氣之一,在我們使用的地方是不分地域,不分東西南比的,但時差卻有東西不同,冷熱南北不一的差異。
我們的祖先依據太陽的執行情況,創造了陽曆,依據月亮執行情況,創造了陰曆,又依據農耕,而創造了24節氣,形成了陰陽合一的農曆。24節氣的使用,就是中國農曆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祖先長期總結天文、氣象與農業之間相互關係而創造出24節氣,它反映寒暑變化和農時季節,在華人區,特別是農村都廣泛認識並使用。
節氣時刻表示地球繞太陽執行時在軌道上的不同位置。從地球上看,太陽在黃道上運動,一回歸年執行一週。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用黃經度量,從春分點即黃道與赤道的交點算起,從0度到360度。從O度開始,太陽在黃道上向東移動,每15度為一節或一氣。其中每月在前的叫節,在後的叫中氣,合起來叫節氣。反映寒冷暑熱的節氣,是以地球繞太陽執行規律來確定的,與月亮的運動沒有關係,即與陰曆沒有關係,所以節氣實際是陽曆範疇,然而許多人不明白這一道理,誤以為節氣是依陰曆得來的。陰曆歷月只反映了月亮朔望盈虧的週期而己。
24節氣,以立春為首,大寒作結,立春時,太陽黃經是315度上,陽曆時間是2月4日或5日,意義是算春季的開始。從一個節到一個氣,再到一個節,稱為節月,干支紀年即從立春為終始,紀月以交節為終始,紀日以交子為終始。由於地球不是按正圓而是依橢圓軌道繞太陽執行,執行的速度有快有慢。在小寒附近速度快,節月時最短,不足15天,而小暑前後速度最慢,節月最長,差不多有16天。平均說來,一個節月是太陽一回歸年的十二分之一,約等於30天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