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anfengz2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惠能少孤而艱難困苦,於市賣柴為生。及聞一客誦《金剛經》 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處學法。

    一日,五祖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 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 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 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眾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牆上書一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但親告神秀曰:“汝作此 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 了不可得。”

    惠能雖不識字,一聞此偈,便知未見本性。託人亦書一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眾皆驚。五祖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

    次日祖潛至碓坊,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 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 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 法。”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

    以上就是中國禪宗歷史上最有名的公案。至今仍有許多爭論。 下面我們看看王驤陸大居士的評語:

    五祖雲:汝等終日只求福田,福何可救?昔讀此文,不覺通 體汗下。求福田與了生死,二事相對,正在生死關頭,一進一出, 失足成千古恨矣。令作一偈者,蓋已預知必有爭端,不幾明說後 來衣缽之爭矣,可痛心也。

    身是菩提樹四句,的是未見性人語,的是死用功人語,諸仁 當知其病已偏重在塵埃上,以為破盡無明自然成佛,不知棄本就 末,顛倒錯亂,越拂拭幻塵越多,越無辦法,何也?彼認無明為 鏡面實有塵垢,不知為鏡中Phantom也。即便不認有塵垢,尚執有一 幻鏡也,既不識本性,亦未見幻心也,充其量,免墮惡道而已, 終不能了生死也,故在門外。

    六祖四句偈,亦未見性,以見而未徹也。菩提不可方物,而 無物不可方。權作明鏡,假名為樹,抑又何妨。其病在本無一物, 偏於空矣,後人學之,不覺誤入斷見,不知當就究竟說,根本不 能汙染,何懼塵埃之可惹。惟對治神秀之執有,使無前偈反成語 病。或當時記者未明祖意,文不合旨,亦未可知。至於菩提作樹, 以喻性也,明鏡作臺,以喻心也,心固不有,性則非無,原是非 空非有,何得偏言本無一物耶。下句何處惹塵埃,更顯著實,尤 乖性體,故未見性,蓋偏空也。言本來無一物,落於斷滅見矣, 塵埃原非實體,而今宛在,奈幻有何。前偈執有,後偈偏空,菩 提不著二邊,不立中道,於無實無虛中,既不取涅盤,亦不立生 死,塵埃不塵埃,都無所計。若徹悟本來,即知塵埃亦不離自性 菩提,惹與不惹,只在覺與不覺耳。此偈以對治神秀之偏有,故 如此云云,揆六祖意,未必如是。後雲第一莫著空,可知其本來 矣,故不足為六祖累也。我人就文論義,應知所擇。餘前曾作一 偈曰:

    菩提假名樹,明鏡權作臺。本來不汙染,說惹亦塵埃。

    行者當知塵埃用表無明,無明非有實體,世人每執為有,必 欲去之務盡,因此用功愈深,離題愈遠。今知無明與菩提不二, 體同用異而已。

    五祖三更為說《金剛經》,斷非依文解義者,必就彼四句偈 之病而更正之,說到應無所住二句,始悟體用一如,不以偏空為 究竟,遂大悟矣。可見菩提本無樹四句,乃悟後語,非徹悟後語 也。

    何期二字,神妙不可言。昔世尊睹明星而嘆曰:奇哉奇哉, 即是此意。啟祖五句,即是親證實相者,以本不生滅,故曰具足, 以本自清淨,無動搖,雖生萬法,生即不生,畢竟不汙染,故曰 清淨本體,其義既圓,其見斯徹。此段最關緊要,為後世天下人 證明眼目,毋再猶豫,神通妙用,莫大於斯矣。

    是以不生滅中,不動搖中,能生萬法,體用一如,斯名具足。 雖生萬法,於本體畢竟絲毫無礙,故曰無動搖,而菩提清淨之本 相斯顯,此段妙在本來二字,六祖至此真徹透本來矣。

    至於神秀四句偈,五祖尚令門人炷香禮敬,何也?重法故也。 要知做到如此,已不容易,況真見性乎。此事本驚天動地,任何 世間大事業,不能比擬其萬一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拉布拉多犬不能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