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二戰中著名的“巴巴羅薩計劃”,是德國入侵蘇聯的行動代號。然而,在入侵波蘭之前,容克集團和國防軍的主要打擊目標是凡爾賽戰勝國,並未將蘇聯列為其中,尤其是得到德國元首“不與蘇聯交惡”的保證後,國防軍才對其宣誓效忠。

    然而,在德國元首的大作《我的奮鬥》一書中,早已明確表達了以消滅蘇聯來獲取更多的“生存空間”。隨著德軍極其順利地征服整個西歐,他又開始重溫入侵併消滅蘇聯的舊夢,一系列計劃應運而生,也暴露其與黨羽殘暴而瘋狂的一面。

    “東方總計劃”

    容克集團和國防軍宣誓效忠德國元首,並未讓其有太多的“安全感”,他在擴軍備戰,以及帶領整個日耳曼民族反對凡爾賽體系的同時,也在積極培養自己的“忠實追隨者”和“私人部隊”,也正是有了這些“死忠”,他的夢想在一點點實現。

    “東方總計劃”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之一。按照計劃,德軍控制白俄羅斯、波蘭、烏克蘭,以及波羅的海三國和東歐相當大的一片區域後,該地區的5000萬居民要麼被驅逐、要麼就地消滅,剩下的1400萬當地居民將進行德意志化“改造”。

    首先,按照德國元首的想法,這些留在當地的原居民只能作為賤民,他們中不能有知識分子,文化程度只需達到“認識公路標記或者能數到500即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人將成為德國的“奴隸”,他們不需要有文化,只要能幹活就行。

    其次,佔領這些地區的德軍部隊將優先作為留守部隊,一邊作為開發者對該地區實施各方面的控制,並隨時鎮壓當地人的反抗,甚至實施慘無人道的種族滅絕,將除了日耳曼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消滅殆盡,直至佔據所有的“生存空間”為止。

    更重要的舉措是,將1400萬德意志人遷入所謂的“生存空間”,成為該地區最“優越的”的主人,並按照黨衛軍頭子希姆萊的設想,用400年的時間繁衍約5億日耳曼人,那時的歐洲可以稱之為“德國的歐洲”,或者說是“日耳曼人的歐洲”。

    這個殘暴的計劃比起“槍決蘇軍政治委員”、“清洗猶太人”等方案“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僅反映了當時整個西方世界的極端優越感,而且預示著蘇德戰爭中德軍對蘇聯平民殘酷的一面,也是蘇聯約2000多萬平民死於戰爭的根本原因。

    “巴巴羅薩計劃”

    隨著法國投降,德國元首在國內的聲望不斷提高,以及對國家的控制越來越強,他更加急於儘快實現其個人目標,為德國獲取“生存空間”而入侵併消滅蘇聯。那麼,他放棄登陸英國,迫不及待地發動對蘇聯的進攻,其中還有什麼緣由嗎?

    一是,不敢承擔入侵英國失敗的風險。在德國元首的指揮下,德軍吞併奧地利、閃擊波蘭、迫使法國投降,可以說是戰無不勝、所向披靡,其威望也達到了巔峰,而英國強大的海上力量,是德軍難以征服的事實,是他不願看到的。

    二是,實力不強的英國陸軍,不足以對德國在歐洲的統治構成威脅,而幾百萬德軍留在原地不僅難有作為、造成浪費,而且失去了進攻蘇聯的難得機會。更何況,德國元首有很強的親英情緒,他要的是逼迫其投降,而不是佔領或消滅。

    更讓他著急的是,德軍席捲西歐的時候蘇聯並未閒著,不僅構築了一條“東方防線”,而且陳兵百萬防範著德國,但倡導“以革命的暴力對付反革命的暴力”的東方勢力一定會進攻德國,既然雙方必有一戰,不如趁其準備不足,先下手為強。

    於是,在大不列顛空戰的同時,時任德國陸軍副參謀長的保盧斯,開始主持擬定入侵蘇聯的方案,計劃動用190個師,總兵力達550萬人,從3個方向展開“閃擊戰”攻擊,擬用4到6周的時間解決蘇聯全境,這就是著名的“巴巴羅薩計劃”。

    然而,相比德國來說,蘇聯儘管在戰爭初期毫無還手之力,“兵敗如山倒”,但其早已進入戰時體制,並“以空間換時間”的策略,最終將德軍的“閃擊戰”拖入僵持,而“巴巴羅薩計劃”的制定者保盧斯,更是在斯大林格勒城下繳械投降。

    總之,這時的德國元首和他的將軍們,都對能夠戰勝蘇聯的美好前景深信不疑,以至於“巴巴羅薩計劃”在目標的確定方面十分模糊,甚至可以說是比較保守,但德國元首似乎並不在意,在他看來,只要能進攻蘇聯,一切問題都不是大問題。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

  • 2 # 黑洞潘倪110911

    這原因,我以為是斯大林搞“肅反”——尤其是在軍中——搞的還不夠徹底!否則,就不會僅只是損失掉2000多萬平民百姓之生命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王俊凱超快的漲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