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jdjdsks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九種思慮:看的時候要想想看清楚了沒有; 聽的時候要想想聽明白了沒有;侍人的臉色要想想是否溫和;對人的態度要想想是否恭敬;說話要想想是否忠誠;做事要想想是 否認真;有了疑問要想想怎樣向人請教;遇事發恕時要想想後果; 有利可得時要想想是否正當。”  【讀解】  這九種思慮與“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一樣,都是規範一個人言行的頂上功夫,在一定 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儒教的清規戒律。 “  試想,一個人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甚至一視一聽都要自我省察一番,想想對不對,那不是活得太累了嗎?  因此,從理論上說,這九種思慮都是非常有道理的,也是很有必要的,但當你真正面對現實,尤其是紛繁複雜、變幻莫測的 現代生活時,就會感到要真正履行起來是相當困難的。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實行起來很困難就完全否定它們或者置 諸腦後不予理睬,九種不能實行,就是實行其中一二種也是有好 處的啊。比如說“忿思難”,當你發怒時想想後果;又比如說“見 得思義”,當你有得可得時想想是不是不義之財。起碼在我們這個 時代不是非常適用的告誡吧。君不見,街頭巷尾,打架鬥毆而釀 成嚴重後果,往往不就是起因於一件非常小的事端嗎?結果 就造成孔子在《顏淵》篇裡指出的那種情況:“一朝之忿,忘其身, 以及其親,”不僅害了自己,而且也連累到家人。這豈不是很糊塗 嗎?再說“見得思義”的問題。那眾多斷送前程或晚節不保的貪 汙受賄者,不就正因為在有利可得時沒有想一想是不是不義之財, 是不是不應該得,不應該拿嗎?當然,也許想過,也許當時就知 道是不義之財,不應該得而仍然得了,那就是蓄意犯罪,早已不 是君子而是小人了,超出了我們討論的範圍。  總而言之,凡事還是多想一想,思慮思慮為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人物正能量性格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