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任重齊

    認同。命運有時會給你開個玩笑。我高中畢業後走上社會,一片迷茫。感覺自己除非認識幾個字沒有什麼能為,我想做民辦教師,可民辦教師都是村裡當官的把關,他們的那些不識幾個字的兒女親戚都送進學校做民辦教師。真正有文化的青年卻不能被錄用。所以說,一個人一生重要的決定,還要靠天時地利人和。認命吧朋友!認命不抱屈!

  • 2 # 木涵看世間

    我認同這句話。

    我們從生下來開始,絕大多數事情並不是我們自己想要做的,而是不得不做的。

    你仔細想想,從上幼兒園開始,我們經歷了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這幾個階段,每天白天上課,晚上寫作業,這些事情都是我們自己要做的嗎?

    恐怕很多人的答案是否定的,恐怕有很多人會說:“有沒有搞錯!這些哪是我們自己想做的呢?這些都是學校老師和家長要我們做的啊!而且都是必須要完成的事情。”我們有選擇的權利嗎?幾乎可以說是沒有的。

    再說大學畢業以後,我們就要找工作、買房、戀愛、結婚、生孩子。請問這些事情哪一樣是我們發自內心想要去做的呢?

    最近不是流行父母逼婚的說法嗎?許多年輕人根本不想戀愛,不想結婚,只是被父母和整個社會輿論所逼迫,不得不戀愛,不得不結婚,結了婚不得不生孩子。所以工作,戀愛,結婚,生孩子等等,都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你能決定自己工不工作,戀不戀愛,結不結婚嗎?似乎很多人都做不了自己的主。

    再說我們結婚生子以後,面臨著生活上的各種開支,我們不得不去找一份工作賺錢,養家餬口。等自己的孩子長大一點,我們也必須把自己的子女送入學校唸書。重複我們經歷過的那些。

    等孩子長大成人之後,又要面對工作和婚姻的問題,到時候,我們受到社會輿論的壓力,恐怕也不得不逼自己的孩子戀愛結婚吧!

    總而言之,人活在世上許多事情不是我們自己想做的,而是作為這個社會中的一員不得不做的。

    人的一生,有多少事情,是可以選擇不做的呢?恐怕為數不多吧。

    做這些事情完全不需要理由,而恰恰不做某件事才需要理由。

    不做某件事,是人生重大的決定,這樣的例子有很多。

    有的人決定不去工作。比如幾年前網上熱議的那名教師,她因“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一句話辭職,這恐怕是人生的重要決定吧。

    有的人決定不去戀愛結婚,單身一輩子。這也是人生的一個重大決定。目前網上經常流行這樣的文章。

    有的人甚至決定不融入這個社會,而是躲去深山老林,比如那些隱居終南山的隱士,近幾年來網上都有熱議。

    在古代也有許多類似的例子。比如莊子不去做宰相,陶淵明辭官隱居,釋迦牟尼放棄王位不做,而去出家修行,張三丰對明朝的皇帝避而不見……

    最近一段時間比較火的流浪大師沈巍,不去做公務員,而是選擇流浪……

    很多時候,做某件事情不需要決定,而不去做某件事情,卻需要付出很大的勇氣才能作出決定。

  • 3 # 寸步庸人

    不是很認同。錯了可以改,但是沒有做的事情,很可能會成為一輩子的遺憾。

    事情都是相對性的,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做這做那,不斷的經歷,嘗試,如何獲取認同感,體現自我價值,糾正錯誤,避免下一次的錯誤,懂得分寸,然後成長甚至成熟!

  • 4 # 樓上風雨

    人生最重要的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到了50多歲,我這個年齡,不少人喜歡打麻將。麻將作為娛樂,自有它的魅力,有人通宵都不喊累,鬥志十足,精神亢奮,曉得換位思考,不服輸,不氣餒,還善於反思總結,並以“麻將精神”自喻其樂。我遠離麻將,寧願獨處。

    對於電視,很多年我沒看了。先是不看娛樂類、體育類節目,不看肥皂劇、連續劇,後來乾脆告別“新聞聯播”和“春晚”。只是旅遊到了境外,偶爾能搜出“央視國際頻道”看看當天新聞。我不是孤陋寡聞者,現在網路發達,透過手機任何資訊也方便獲得,而且,時效性強,還有選擇。

    還有極端事例:美國威廉•H•加斯《偏僻的內地》小說中寫道:“體育運動、政治和宗教乃是沒有教養人嗜痂成癖的三件事。這三件事是中西部的瘡痍,醜惡得不堪入目,經常引起有識之士不滿。它們耗盡了人的元氣。多得駭人聽聞的金錢、時間和精力都浪費在這三件事上。”威廉•H•加斯寫的是上個世紀的美國,與今天中國不可同日而語,但還是為他的言語驚詫不已。

    誰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順應自己的天性,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才可能如意。《孟子》有言:“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車雨刷不動了,只能聽見電力在嗡嗡作響怎麼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