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之死 李白之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總體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種死法見諸《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應該比較可信。第二種死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專家學者的考證之說,不能偏信。說當李光弼東鎮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於當塗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而第三種死法則多見諸民間傳說,極富浪漫色彩,與詩人性格非常吻合。可信可不信。說李白在當塗的江上飲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但是不管哪一種死法,都因參與永王李璘謀反作亂有著直接的關係。因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還後不久,就結束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縱觀李白的三種死法,筆者比較相信《舊唐書》之說。理由有三:其一是因為它是後人修的正史,如果說他“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而且“出師未捷身先死”,它不可能不記載的。其二是因為李白一生嗜酒如命,放言“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年老力衰,因飲酒過度而亡,讓人可以理解並接受。其三之所以死於安徽的宣城,而不是當塗,是因為李白一生對宣城情有獨鍾,他的詩中多次提及。而他對宣城的偏愛,只是因為他仰慕有加的謝眺曾在此為官。 總而言之,我們有理由相信“白也詩無敵”,但是李白只適合做一個純粹的詩人,而不是翻雲覆雨的政治家。因為詩人狂放不羈、恃才傲物的秉性根本不適合在爾虞我詐、欺上瞞下的官場混。歷覽前賢國與家,文人只要涉足官場,似乎註定沒有好果子吃。他們中的一些人雖然能透過科舉考試,撈得一官半職,但是那官常常做得卑微,做得窩囊。陶潛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就是明證。偶有位居顯要的,只是此時的文人已不再是文人,經過官場的摸打滾爬,早已脫胎換骨成一個地地道道的官員。江淹為什麼會才盡,不是因為傳說中有人收回了他生花的妙筆,而是違背了“窮而後工”的定律。李白一生既想在官場上實現“輔弼天下”的弘願,又不願改變自己狂放不羈的性格,結果也只能借詩抒懷,“痛飲狂歌空度日”,用酒麻醉自己的靈魂,了此一生。正如小他十一歲的好友杜甫所言,縱使能贏得“千秋萬歲名”,那也不過是“寂寞身後事”了! 關於杜甫死因的說法主要有三種,一是“啖牛肉白酒而死”,二是“溺死”,三是 “病死”。杜甫是病死舟中,還是死於牛肉白酒或者葬身淋水,尚不能最後定論,有待研究者作進一步的探討。 牛肉白酒是怎樣致死的呢?這個問題又引起了人們的不同解釋。早在兩唐書之前的唐人鄧處誨在>中就有過這樣的記載:“甫投詩於宰,宰遂致牛炙白酒以遺甫,甫飲過多,一夕而。” 看得出,兩唐書均採此說,只不過沒有清楚述明牛肉白酒是怎樣致之於死地的罷了。而鄧處誨則說得明白:杜甫是吃得太多,脹而死的。後來研究杜甫的人,有同意鄧受的,也有反 對他說的。郭沫若在>一書中,認為杜甫的確是死於牛肉白酒,不過不是“死”,而是中毒。 至於溺死一說,最早見於唐人李觀的>。這部書裡有這麼一句話:“是夕江水暴漲,為驚漂沒,其屍不知落於何處。”對於這種說法,眾多的人認為純屬無稽之談,後談世有諸家紛紛為之辨誣。雖然如此,也有人想象出杜甫是與屈原一樣懷沙自沉了。因為這樣正好“三賢 (指屈原,李白,杜甫)同歸一水”了。不過這一想象沒有絲毫根據,也 就不值得深究。 較多的研究者還是堅持杜甫病死湘江舟中的觀點,他們對於有關杜甫死因的種種不同記載和傳說,都作了一番合乎情理的解釋。 大曆五年四月,在潭州貧病交加的杜甫當時倉皇攜家眷出逃,不料突然遇上江水大漲,不能行舟,只得泊於方田。杜甫在這裡五六天得不到食物。大水退後令派人在江上尋找杜甫,不見蹤影,即斷定杜甫葬身大水。後來因為有了>,>,新舊>的記載,所以產生了杜甫牛肉白酒而死,溺死等傳說. 孟浩然之死:史書上說孟浩然是“浪情宴謔,食鮮疾動”而死。公元741年,即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南遊襄陽。孟浩然此時患有癰疽(一種面板和皮組織下化膿性炎症,區域性紅腫,形成硬塊,表面有膿包,有時形成許多小孔,呈篩狀,嚴重時,可能還會誘發敗血症).雖然病將痊癒,但郎中囑咐了不可吃魚鮮,要忌口。孟浩然與王昌齡、王維、李白都是好友。老友相聚,孟浩然設宴款待,一時間,觥籌交錯,賓客相談甚歡。宴席上有一道菜歷來是襄陽人宴客時必備的美味佳餚——漢江中的查頭鯿,味極肥美。浪情宴謔,忘乎所以的孟浩然見到鮮魚,不禁食指大動,舉箸就嘗。結果,王昌齡還沒離開襄陽,孟浩然就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李白之死 李白之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總體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種死法見諸《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應該比較可信。第二種死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專家學者的考證之說,不能偏信。說當李光弼東鎮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於當塗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而第三種死法則多見諸民間傳說,極富浪漫色彩,與詩人性格非常吻合。可信可不信。說李白在當塗的江上飲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但是不管哪一種死法,都因參與永王李璘謀反作亂有著直接的關係。因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還後不久,就結束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縱觀李白的三種死法,筆者比較相信《舊唐書》之說。理由有三:其一是因為它是後人修的正史,如果說他“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而且“出師未捷身先死”,它不可能不記載的。其二是因為李白一生嗜酒如命,放言“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年老力衰,因飲酒過度而亡,讓人可以理解並接受。其三之所以死於安徽的宣城,而不是當塗,是因為李白一生對宣城情有獨鍾,他的詩中多次提及。而他對宣城的偏愛,只是因為他仰慕有加的謝眺曾在此為官。 總而言之,我們有理由相信“白也詩無敵”,但是李白只適合做一個純粹的詩人,而不是翻雲覆雨的政治家。因為詩人狂放不羈、恃才傲物的秉性根本不適合在爾虞我詐、欺上瞞下的官場混。歷覽前賢國與家,文人只要涉足官場,似乎註定沒有好果子吃。他們中的一些人雖然能透過科舉考試,撈得一官半職,但是那官常常做得卑微,做得窩囊。陶潛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就是明證。偶有位居顯要的,只是此時的文人已不再是文人,經過官場的摸打滾爬,早已脫胎換骨成一個地地道道的官員。江淹為什麼會才盡,不是因為傳說中有人收回了他生花的妙筆,而是違背了“窮而後工”的定律。李白一生既想在官場上實現“輔弼天下”的弘願,又不願改變自己狂放不羈的性格,結果也只能借詩抒懷,“痛飲狂歌空度日”,用酒麻醉自己的靈魂,了此一生。正如小他十一歲的好友杜甫所言,縱使能贏得“千秋萬歲名”,那也不過是“寂寞身後事”了! 關於杜甫死因的說法主要有三種,一是“啖牛肉白酒而死”,二是“溺死”,三是 “病死”。杜甫是病死舟中,還是死於牛肉白酒或者葬身淋水,尚不能最後定論,有待研究者作進一步的探討。 牛肉白酒是怎樣致死的呢?這個問題又引起了人們的不同解釋。早在兩唐書之前的唐人鄧處誨在>中就有過這樣的記載:“甫投詩於宰,宰遂致牛炙白酒以遺甫,甫飲過多,一夕而。” 看得出,兩唐書均採此說,只不過沒有清楚述明牛肉白酒是怎樣致之於死地的罷了。而鄧處誨則說得明白:杜甫是吃得太多,脹而死的。後來研究杜甫的人,有同意鄧受的,也有反 對他說的。郭沫若在>一書中,認為杜甫的確是死於牛肉白酒,不過不是“死”,而是中毒。 至於溺死一說,最早見於唐人李觀的>。這部書裡有這麼一句話:“是夕江水暴漲,為驚漂沒,其屍不知落於何處。”對於這種說法,眾多的人認為純屬無稽之談,後談世有諸家紛紛為之辨誣。雖然如此,也有人想象出杜甫是與屈原一樣懷沙自沉了。因為這樣正好“三賢 (指屈原,李白,杜甫)同歸一水”了。不過這一想象沒有絲毫根據,也 就不值得深究。 較多的研究者還是堅持杜甫病死湘江舟中的觀點,他們對於有關杜甫死因的種種不同記載和傳說,都作了一番合乎情理的解釋。 大曆五年四月,在潭州貧病交加的杜甫當時倉皇攜家眷出逃,不料突然遇上江水大漲,不能行舟,只得泊於方田。杜甫在這裡五六天得不到食物。大水退後令派人在江上尋找杜甫,不見蹤影,即斷定杜甫葬身大水。後來因為有了>,>,新舊>的記載,所以產生了杜甫牛肉白酒而死,溺死等傳說. 孟浩然之死:史書上說孟浩然是“浪情宴謔,食鮮疾動”而死。公元741年,即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南遊襄陽。孟浩然此時患有癰疽(一種面板和皮組織下化膿性炎症,區域性紅腫,形成硬塊,表面有膿包,有時形成許多小孔,呈篩狀,嚴重時,可能還會誘發敗血症).雖然病將痊癒,但郎中囑咐了不可吃魚鮮,要忌口。孟浩然與王昌齡、王維、李白都是好友。老友相聚,孟浩然設宴款待,一時間,觥籌交錯,賓客相談甚歡。宴席上有一道菜歷來是襄陽人宴客時必備的美味佳餚——漢江中的查頭鯿,味極肥美。浪情宴謔,忘乎所以的孟浩然見到鮮魚,不禁食指大動,舉箸就嘗。結果,王昌齡還沒離開襄陽,孟浩然就永遠地閉上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