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那些年行吧行吧
-
2 # 青言論史
作為二十四史的最後一部史書,《明史》不僅是一部官修正史,而且是二十四史裡頭修的相對較好的一部。清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31中說:“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算是對《明史》的褒揚。
但是作為一本後代給前朝修的史書,《明史》是不可能做到公正客觀的,這一點對於每一本後世為前朝修的正史來說都是如此。但是考慮到明朝和清朝之間的特殊關係,《明史》在有些層面上的歪曲和醜化是必不可少的。
對於其他皇帝還好,畢竟和滿清關係不大。但是對於萬曆、天啟和崇禎(泰昌活的太短不算數)三代皇帝來說,清朝的史官們就沒法避免的要對他們進行一些醜化和歪曲。這一點很正常,畢竟是戰勝者,肯定要把敵人說的傻一點、邪惡一點、暴戾一點,不然怎麼顯示出大清統一天下是大勢所趨呢?
但是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天啟。《明史》對天啟的評價是比較中庸的,基本沒有寫什麼太邪惡的事情。但是根據明朝當時的筆記來看,這位皇帝幹了不少出格的事情,比如著名的木匠活,就來自於頂級太監劉若愚的筆記。
所以,歷史就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具體是什麼樣子,兩說吧。
-
3 # 香茗史館
其實縱觀“二十四史”,《明史》的質量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高的,我認為至少可以排進前五,畢竟清朝修撰明史花費了長達90多年的時間。但同樣有個問題,“二十四史”當中《史記》簡直就是一騎絕塵,大大拉開了和其他史書的差距。而清朝對明朝皇帝也的確有所抹黑,但其中卻很有技巧,很難找到痕跡,此外明朝臣子自己抹黑皇帝也比較嚴重,這也影響了後面的《明史》修撰。
明史的可信度有多高《明史》作為史書中質量較高的一部,可信度在一定程度上來講是比較高的,內容也比較全面,細節描寫也比較到位,《明史》三百三十二卷的篇幅在“二十四史”中是僅次於《宋史》的,但《明史》也並非完全可信,它在某些事件和人物的描寫上,肯定不是完全符合史實的。
原因無非以下兩點:
一是受清廷影響。由於它是在清廷的主持下修撰的,因此不免受到朝廷的影響,對於前朝的人物、事件難免會有所貶損,這種貶損幅度或許不大,但大家都知道,我們中華文字博大精深,一句話的語氣、一個用詞往往就能讓讀者領會到不一樣的意思。
二是稽核極為嚴格。由於它修撰時間過長,前後足足耗費了90多年,而且從目前的相關資料來看,當時朝廷對《明史》的稽核是相當嚴格的,畢竟這牽扯到正統之類的問題。
所以,在閱讀《明史》的時候還是要仔細,畢竟在大部分可信的情況下,小篇幅的編造反而會造成很大的誤導。
《明史》對明朝皇帝的記載是否可信正因為以上的原因,我們對明朝皇帝在《明史》中的形象不免要打一個問號,需要辯證的去看待這個問題。
首先要明確一點,明朝的皇帝肯定不是個個昏庸,否則也明朝也不會,更不能延續二百多年了。而《明史》對於明朝的皇帝也並非全部貶低抹黑,對於某些皇帝的描寫還是比較客觀的,而正是這種真真假假之間,使得讀者更難分辨其中的真偽。
那麼到底哪些可信,哪些不可信呢?我簡單的來說說自己的看法吧,我認為總體趨勢是“兩頭黑的多,中間挑著黑”,也就是說前面的洪武、建文、永樂和後面的萬曆、天啟、崇禎黑料比較多,中間則有正德、英宗、嘉靖幾個比較慘,其他的倒還好。
最後,抹黑也是需要技巧的,編修史書的可都不是一般人,他們往往透過一點點的稍微改動,就能讓你對這位皇帝的印象大為改觀。
綜上所述,《明史》中整體的記載較為可信,只是由於在事件的描寫、用詞的技巧和順序的調整方面做出了些許的改變,導致人們對明朝皇帝的印象不怎麼好。另外,明朝臣子對明朝皇帝黑的也夠多,這也導致清朝修史的時候直接予以了借鑑。
-
4 # 北門猿
《明史》中明朝皇帝的形象有失真嗎?有的。:顧誠說:…………依稀記得我的論文基本意思是:康熙審閱了明史稿後,發覺其中對明朝皇帝和某些大臣的指斥甚多,很不滿意,指示纂修大臣應嚴格掌握分寸;後來修成的《欽定明史》顯然體現了康熙的意圖,刪改之處多是掩飾明朝統治者的陰暗面。
——《我與明史》(新版《南明史》代自序)
回覆列表
史學家大都不信明史,認為明史裡太過吹捧明帝了,明粉也不願意相信明史因為他們認為那些所謂史學家從其他明朝流傳的明粉口中的野史雜說裡扒出來的的明帝黑歷史都是出自明史的,至於是不是隻有天知道,不過明黑肯定是不認的,明粉估計也不會認的,所以不是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