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觀點,就十四行來看,朱生豪譯文比較好。莎士比亞劇本漢譯版本中最主要的有四個翻譯家,分別是朱生豪、卞之琳、梁實秋和施鹹榮。他們四個翻譯大家的譯文風格和主要成就簡述如下: 1. 朱生豪譯文色彩明亮,聲韻和諧,主要以散文文體翻譯,但是原句使用韻文的地方也用文言韻文譯出。他翻譯莎劇所遵原則如下:“第一在求於最大可能之範圍內,保持原作之神韻;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曉暢之字句,忠實傳達原文之意趣;而於逐字逐句對照式之硬譯,則未敢贊同。”朱譯面世後,好評如潮。王元化曾說:“朱譯在傳神達旨上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不僅優美流暢,而且在韻味、音調、氣勢、節奏種種行文微妙處,莫不令人擊節讚賞,是我讀到莎劇中譯得最好的譯文,迄今尚無出其右者。” 2. 梁實秋從1930年著手翻譯莎劇,直到1967年才譯竣並出版《莎士比亞全集》(戲劇37卷,詩歌3卷)。梁實秋翻譯莎劇主要遵循以下原則:“忠於原文,雖不能逐字翻譯,至少儘可能逐句翻譯,絕不刪略原文如某些時人之所為,同時儘可能保留莎氏的標點。”在翻譯莎士比亞時,他經過大量的“爬梳剖析”,最終選定未經任何增刪的牛津版本作為原文材料,還廣泛閱讀了許多莎劇專家的大量註釋,作細緻的比較鑑別,儘量使譯作與原作保持一致。 3.卞之琳先生認為莎劇本身是一種詩體,所以作為詩人的他採取以詩譯詩的策略。卞之琳認為,莎劇既然是詩劇,譯文也要還其詩劇的本來面目,唯有如此,才能充分保持原作的面貌,以複製出同樣或相似的效果。4. 施鹹榮是中國第一部中文版《莎士比亞全集》的主要編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人民文學出版社計劃出版此書,他負責主持、組織及審定工作,後由於“文革”而被迫中斷。文革結束後,他繼續從事這一工作。經過長期努力,多卷本《莎士比亞全集》終於在1981年問世,這套書帶給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作家陳建功在談及此書時曾說,“施先生編輯的那套《莎士比亞全集》曾伴隨我度過了枯燥苦悶的青年時代,後來我才知道,這一套我愛不釋手的書原來竟也融匯了先生無數的心血。”
我的觀點,就十四行來看,朱生豪譯文比較好。莎士比亞劇本漢譯版本中最主要的有四個翻譯家,分別是朱生豪、卞之琳、梁實秋和施鹹榮。他們四個翻譯大家的譯文風格和主要成就簡述如下: 1. 朱生豪譯文色彩明亮,聲韻和諧,主要以散文文體翻譯,但是原句使用韻文的地方也用文言韻文譯出。他翻譯莎劇所遵原則如下:“第一在求於最大可能之範圍內,保持原作之神韻;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曉暢之字句,忠實傳達原文之意趣;而於逐字逐句對照式之硬譯,則未敢贊同。”朱譯面世後,好評如潮。王元化曾說:“朱譯在傳神達旨上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不僅優美流暢,而且在韻味、音調、氣勢、節奏種種行文微妙處,莫不令人擊節讚賞,是我讀到莎劇中譯得最好的譯文,迄今尚無出其右者。” 2. 梁實秋從1930年著手翻譯莎劇,直到1967年才譯竣並出版《莎士比亞全集》(戲劇37卷,詩歌3卷)。梁實秋翻譯莎劇主要遵循以下原則:“忠於原文,雖不能逐字翻譯,至少儘可能逐句翻譯,絕不刪略原文如某些時人之所為,同時儘可能保留莎氏的標點。”在翻譯莎士比亞時,他經過大量的“爬梳剖析”,最終選定未經任何增刪的牛津版本作為原文材料,還廣泛閱讀了許多莎劇專家的大量註釋,作細緻的比較鑑別,儘量使譯作與原作保持一致。 3.卞之琳先生認為莎劇本身是一種詩體,所以作為詩人的他採取以詩譯詩的策略。卞之琳認為,莎劇既然是詩劇,譯文也要還其詩劇的本來面目,唯有如此,才能充分保持原作的面貌,以複製出同樣或相似的效果。4. 施鹹榮是中國第一部中文版《莎士比亞全集》的主要編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人民文學出版社計劃出版此書,他負責主持、組織及審定工作,後由於“文革”而被迫中斷。文革結束後,他繼續從事這一工作。經過長期努力,多卷本《莎士比亞全集》終於在1981年問世,這套書帶給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作家陳建功在談及此書時曾說,“施先生編輯的那套《莎士比亞全集》曾伴隨我度過了枯燥苦悶的青年時代,後來我才知道,這一套我愛不釋手的書原來竟也融匯了先生無數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