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你永遠追不上的巨人

    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wèi yuān qū yú,wèi cóng qū què。意思是:把魚趕到深淵裡,把鳥雀趕到密林裡。比喻不善於團結的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趕到對方那裡。比喻為政不善,人心渙散,使百姓投向敵方。作品原文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鸇 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驅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今之慾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為不畜,終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雲:"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原文翻譯孟子說:"桀和紂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援;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援,是因為失去了民心。獲得天下有辦法:獲得老百姓的支援,便可以獲得天下;獲得老百姓的支援有辦法:獲得民心,便可以獲得老百姓的支援;獲得民心也有辦法:他們所希望的,就滿足他們,他們所厭惡的,就不強加在他們身上。如此罷了。老百姓歸服仁德,就像水往低處流,獸向曠野跑一樣。所以,替深池把魚趕來的是吃魚的水獺;替森林把烏雀趕來的是吃鳥雀的鷂鷹;替商湯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趕來的是殘害老百姓的夏英和殷紂王。當今之世,如果有哪位諸侯喜好仁德,那麼,其他諸侯都會替他把老百姓趕來。就是他不想統一天下,也會身不由己了。現在那些希望統一天下的人,就像害了七年的病需要用三年以上的陳艾來治療一樣,如果平常不栽培積蓄,終身都得不 到。同樣的啟發,如果平常不立志行仁,終身都會憂患受辱,一直到陷入死亡的深淵。《詩經》說:"那如何做得好,不過是相率落水罷了。"正是說的這個意思。"作品賞析一個是民心問題,一個是仁政問題。二者密切相關,相輔相成。民心問題反映的是民本主義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當然,還沒有上升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毛澤東)的高度。仁政得民心,不仁則失民心。為淵驅魚,為叢驅雀。壞人在無意中幫助了好人,惡成了促進歷史前進的動 力。這裡面所蘊含的,正是善與惡的歷史辯證法。小而言之,就是地區與地區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商家與商家之間,也同樣存在著這種"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的現象。比如說人才"跳槽",往往是由於原單位的領導人失去了人才的信賴之心而發生,這等於是這個單位的領導人主動把自己的人才驅趕到另外的單位去。又比如說商家競爭,如果哪一個商家銷售假冒偽劣品,抬高物價,服務態度又惡劣的話,等於是把顧客驅趕到別的商家去,無意之中幫了自己競爭對手的忙。這裡的啟發是非常簡單的。只不過在實際生活與工作中,我們往往不知不覺地做了這種"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的蠢事還沒有意識到罷了。如此說來,倒是有必要反省反省,看看我們自己是否做了那"為淵驅魚"的水獺或是"為叢驅雀"的鷂鷹。當然是但願沒有的好了。作品出處《為淵驅魚,為叢驅雀》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上》。[2]《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獅子處女座女生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