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歷史上的李恪似乎沒有過多的去爭奪太子之位,只是他才華橫溢,在大臣和百姓之中的威望也最高,長孫無忌想專權,李恪對其始終是個威脅。我和你一樣對李恪很感慨,下面是我之前寫的一篇感言,發表了一下自己感想,你可以參考看一看大唐之殤 李恪 記得幾年前,我第一次看到李恪的故事時就很為他感慨,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也是眾多皇子中最有才華和膽識的的一位,在大臣和百姓心中威望也最高,他的母親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前朝公主,值得一提的是,隋朝的開國皇后獨孤皇后和唐朝的開國皇后同為北周大司馬、河內公獨孤信的女兒,而這兩位皇后又分別是隋煬帝楊廣和唐太宗李世民的生母,所以楊妃乃是隋唐兩大望族的直系血親,且可以說是李世民的表妹,身份尊貴,她的兒子李恪也就是兩朝帝脈。可是這樣的身份加上並非嫡出卻註定了他無緣皇位以及他的悲劇命運。我想,李世民應該是喜歡他這個兒子的,但帝王業也有帝王的無奈,長孫皇后是他非常敬重的一位皇后,他可以不考慮后妃,但必須要考慮到朝堂,本來或許還有一絲希望的,在長孫皇后的長子李承乾和次子李泰相繼被貶黜的情況下,李世民想立李恪為太子,卻遭到以長孫無忌為首的群臣的極力反對,最終立了皇后第三子李治為太子,李治雖為嫡出,可是生性懦弱,以致讓唐朝出了個奪李氏江山的武則天,武則天的統治雖然有成效,但卻是殘酷的,她對李氏子孫大開殺戒,還任用酷吏打擊不滿她的朝臣,可以說,立李治為太子是個極大的錯誤。李治即位後,長孫無忌利用房遺愛謀反案誣陷李恪,李恪被逼自殺,同是還牽連了很多李氏皇族,包括中山郡王,至此長孫無忌相權已經高於皇權,但後來武則天用同樣的方法讓反對她當皇后的長孫無忌被滿門抄斬,可憐長孫家族也是北魏皇族拓跋氏的後裔,這或許便是歷史的相似之處,我雖然為李恪感到悲哀,但我也不能過多的去責備長孫無忌,因為在那個時代成王敗寇便是法則,只是可嘆長孫無忌選錯了路,但我先無論他當是扶持了怎樣的太子下場都應該會差不多,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帝王會容忍皇權受到威脅,即便懦弱如唐高宗,也會和武則天聯合起來企圖以“廢王立武”來打壓長孫無忌的勢力,何況皇帝身邊總會有其他有野心的臣子。值得慶幸的是李恪的家族因為當時實力微弱不會威脅到武則天得到了保全,看來勝負輸贏永遠不是絕對的。因為武則天的排除異己導致了李氏皇族的衰落後來她雖然恢復了李氏江山,這一切,卻已無法挽回。說起來,中華五千年文明最盛時是在唐朝,而唐朝跨度也不到三百年,興盛也不過三個皇帝,至唐玄宗李隆基統治後期安史之亂後,唐朝就整個衰落下去了,之後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劉李黨爭,皇帝基本上沒什麼權利。所以我在感慨,這也是許多人的感慨,若當時李世民立的是李恪為太子或者李恪像他父親一樣再發動一次玄武門之變,或許一切都會不同,李恪不亞於武則天也可以說是高於武則天的政治才能會把唐朝推向有一個高峰,雖然不排除李恪恢復隋朝江山的可能,但至少對於整個歷史的程序來說是有益的。但歷史便是這樣,可以讓人感慨,卻無法去改變。正如我曾經也想過,若是太平公主沒有被李隆基逼死在大明宮,而是向她的母親一樣成為女皇,或許唐朝也不會那麼快衰落下去。話題再回到李恪身上,幾千年過後,李恪已成為歷史人物出現在影視作品中,現在涉及到李恪的電視劇不少,但最深入人心的還要數《貞觀長歌》,說起來,我一向是不喜歡歷史正劇去虛構歷史的,但《貞觀長歌》對於我來說卻是個例外,雖然這部劇對對於李恪的形象有所毀壞,為了迎合劇情發展,給李恪無緣太子之位找到其自身的理由,把李恪塑造成一位雖才華橫溢,卻急功近利,不給自己留絲毫餘地,且心胸不夠寬廣的的一位皇子,但是聶遠著實是演出了屬於李恪的那分氣質,正因為如此,很多人才會為了看聶遠演的李恪才會去看這部《貞觀長歌》,同時,一部《貞觀長歌》也讓更多的人認識了李恪這樣一位悲情王子。很喜歡李恪在得知父皇裡李承乾為太子後喝醉酒時的那句臺詞:“我的母妃是一個陪襯,我也是一個陪襯,我不怕死,只怕是做一個陪襯。”這句話深切表達了屬於李恪的悲傷,在看《貞觀長歌》時,我是希望一直李恪能當上太子的,雖然明知不可能,但還是懷著這分希望,只是因為在我看來。只有他才能駕馭這權力。現在,我寫下了這篇文章,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一個小願望。一直以來我都是很喜歡歷史的,歷史上有很多人陡然我很感嘆,無論是漢昭帝劉弗陵那位為家族犧牲的的皇后上官小妹,還是立志革新卻是在位時間最短的唐順宗等等,所以我一直都想寫出自己的感慨,今天我算是完成了自己的這個小願望。希望看過我這篇文章的人能因此認識李恪,喜歡歷史。
不是,歷史上的李恪似乎沒有過多的去爭奪太子之位,只是他才華橫溢,在大臣和百姓之中的威望也最高,長孫無忌想專權,李恪對其始終是個威脅。我和你一樣對李恪很感慨,下面是我之前寫的一篇感言,發表了一下自己感想,你可以參考看一看大唐之殤 李恪 記得幾年前,我第一次看到李恪的故事時就很為他感慨,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也是眾多皇子中最有才華和膽識的的一位,在大臣和百姓心中威望也最高,他的母親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前朝公主,值得一提的是,隋朝的開國皇后獨孤皇后和唐朝的開國皇后同為北周大司馬、河內公獨孤信的女兒,而這兩位皇后又分別是隋煬帝楊廣和唐太宗李世民的生母,所以楊妃乃是隋唐兩大望族的直系血親,且可以說是李世民的表妹,身份尊貴,她的兒子李恪也就是兩朝帝脈。可是這樣的身份加上並非嫡出卻註定了他無緣皇位以及他的悲劇命運。我想,李世民應該是喜歡他這個兒子的,但帝王業也有帝王的無奈,長孫皇后是他非常敬重的一位皇后,他可以不考慮后妃,但必須要考慮到朝堂,本來或許還有一絲希望的,在長孫皇后的長子李承乾和次子李泰相繼被貶黜的情況下,李世民想立李恪為太子,卻遭到以長孫無忌為首的群臣的極力反對,最終立了皇后第三子李治為太子,李治雖為嫡出,可是生性懦弱,以致讓唐朝出了個奪李氏江山的武則天,武則天的統治雖然有成效,但卻是殘酷的,她對李氏子孫大開殺戒,還任用酷吏打擊不滿她的朝臣,可以說,立李治為太子是個極大的錯誤。李治即位後,長孫無忌利用房遺愛謀反案誣陷李恪,李恪被逼自殺,同是還牽連了很多李氏皇族,包括中山郡王,至此長孫無忌相權已經高於皇權,但後來武則天用同樣的方法讓反對她當皇后的長孫無忌被滿門抄斬,可憐長孫家族也是北魏皇族拓跋氏的後裔,這或許便是歷史的相似之處,我雖然為李恪感到悲哀,但我也不能過多的去責備長孫無忌,因為在那個時代成王敗寇便是法則,只是可嘆長孫無忌選錯了路,但我先無論他當是扶持了怎樣的太子下場都應該會差不多,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帝王會容忍皇權受到威脅,即便懦弱如唐高宗,也會和武則天聯合起來企圖以“廢王立武”來打壓長孫無忌的勢力,何況皇帝身邊總會有其他有野心的臣子。值得慶幸的是李恪的家族因為當時實力微弱不會威脅到武則天得到了保全,看來勝負輸贏永遠不是絕對的。因為武則天的排除異己導致了李氏皇族的衰落後來她雖然恢復了李氏江山,這一切,卻已無法挽回。說起來,中華五千年文明最盛時是在唐朝,而唐朝跨度也不到三百年,興盛也不過三個皇帝,至唐玄宗李隆基統治後期安史之亂後,唐朝就整個衰落下去了,之後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劉李黨爭,皇帝基本上沒什麼權利。所以我在感慨,這也是許多人的感慨,若當時李世民立的是李恪為太子或者李恪像他父親一樣再發動一次玄武門之變,或許一切都會不同,李恪不亞於武則天也可以說是高於武則天的政治才能會把唐朝推向有一個高峰,雖然不排除李恪恢復隋朝江山的可能,但至少對於整個歷史的程序來說是有益的。但歷史便是這樣,可以讓人感慨,卻無法去改變。正如我曾經也想過,若是太平公主沒有被李隆基逼死在大明宮,而是向她的母親一樣成為女皇,或許唐朝也不會那麼快衰落下去。話題再回到李恪身上,幾千年過後,李恪已成為歷史人物出現在影視作品中,現在涉及到李恪的電視劇不少,但最深入人心的還要數《貞觀長歌》,說起來,我一向是不喜歡歷史正劇去虛構歷史的,但《貞觀長歌》對於我來說卻是個例外,雖然這部劇對對於李恪的形象有所毀壞,為了迎合劇情發展,給李恪無緣太子之位找到其自身的理由,把李恪塑造成一位雖才華橫溢,卻急功近利,不給自己留絲毫餘地,且心胸不夠寬廣的的一位皇子,但是聶遠著實是演出了屬於李恪的那分氣質,正因為如此,很多人才會為了看聶遠演的李恪才會去看這部《貞觀長歌》,同時,一部《貞觀長歌》也讓更多的人認識了李恪這樣一位悲情王子。很喜歡李恪在得知父皇裡李承乾為太子後喝醉酒時的那句臺詞:“我的母妃是一個陪襯,我也是一個陪襯,我不怕死,只怕是做一個陪襯。”這句話深切表達了屬於李恪的悲傷,在看《貞觀長歌》時,我是希望一直李恪能當上太子的,雖然明知不可能,但還是懷著這分希望,只是因為在我看來。只有他才能駕馭這權力。現在,我寫下了這篇文章,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一個小願望。一直以來我都是很喜歡歷史的,歷史上有很多人陡然我很感嘆,無論是漢昭帝劉弗陵那位為家族犧牲的的皇后上官小妹,還是立志革新卻是在位時間最短的唐順宗等等,所以我一直都想寫出自己的感慨,今天我算是完成了自己的這個小願望。希望看過我這篇文章的人能因此認識李恪,喜歡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