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理健康醫生李軍

    一、學生的學習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

    1、考試焦慮(考前綜合徵)

    以擔憂為基本特徵,以防禦或逃避為行為方式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情緒反應,具體為:考前高度緊張焦慮,日常生活受較大影響,考試時情緒緊張,心慌意亂,出現感知障礙,注意障礙,記憶障礙,思維混亂等,甚至伴隨軀體反應:如手足發冷,心跳加速,肌肉緊張,頭痛頭暈等等。

    2、厭學情緒嚴重

    表現為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慾望低下,喪失學習興趣,不能順利完成各項學習任務,不能自覺遵守學校規章制度,甚至遲到早退,曠課,直至最終休學或輟學。

    3、學習疲勞

    是指長時間連續緊張學習後,由於身心過度疲勞所導致的學習效率下降的現象,包括生理疲勞和心理疲勞,前者指肌肉與神經系統的疲勞,後者指情緒煩躁,注意力渙散,思維遲鈍,反應遲緩等心理現象。

    4、學習方法不正確

    表現為學習缺乏自覺性,主動性,計劃性,沒有掌握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效率低下。

    二、改善建議:

    1、增強學習責任感

    可以透過心理講座或個體輔導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將學習與自己的未來規劃與發展緊密聯絡起來,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增強學習責任感,激發學習的內部動力。

    2、增強學習成就感

    應注意體會、積極關注學生的周圍,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創造平常樂觀輕鬆的氣氛,影響學生而不是安排,使其獲得自由發展的空間和思維,鼓勵學生的上進和積極的表現,因勢利導,讓學生在不同領域的努力中獲得成功的自信。

    3、增強自我效能感

    可以為信心不足的學生安排難易適中的學習任務,使其根據自己的學習程度創造提升的機會,同時與周圍優秀同學建立好友關係,潛移默化地提高進步,增強自我效能感。還可以採用歸因訓練,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掌握、運用優秀同學的學習方法,幫助他們輕鬆高效,心情愉悅的學習。

  • 2 # 漢字中國人的智慧密碼

    1、今天的教育,由於過度強調智育,以升學為教育的唯一指標,結果,疏忽了個人能力的開展,生活智慧的啟發,以及對生命的敬重與肯定。它導致文化生態的扭曲,個人精神生活的空虛,道德責任的虛榮與貧乏。我們一再地強調五育均衡的教育,但是每一本書,每一堂課,都僅及於知性的認知和分數的計較。智育好的學生,埋沒在書堆、分數和彼此競爭之中,思想刻板,情感冷漠,生活經驗匱乏。智育成績平庸者,教師和家長便抱著失望的心情,卻又忽略對他們的啟發,他們在學校生活中所得到的是失敗與茫然的經驗。社會大眾把教育視為讀書,把讀書和考試當作取得學歷和謀取職位的工具。結果教育的內涵狹隘化了,教育只是讀書,而不是心智的開展;只偏重升學,而疏忽了精神生活的引導。

     

    2、每一個人都有潛能,要依照自己的潛能去生活,而不是摹仿別人過生活,這就是生命之實現。教育所要強調的是引發個人,去實現自己的潛能,接受並珍惜自己,亦就是啟迪自信和豪氣,它使人活得有尊嚴,有成就,有幸福。

     

    3、缺乏生活智慧,就會經不起誘惑而誤入歧途。因此,我們要重視無形的教育,在潛移默化中,教導我們的下一代,使他們有著深邃的人生智慧。我認為,只要你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幾種無形的能力的培養,孩子也就不怕世途險惡了:信心與安全感;熱忱與負責;主動學習;同情之心;心懷希望。

     

    4、平常心裡好認真。父母或師長在指導孩子時,顯得有理性,當然易於培養孩子的信心、好學和自主性。這樣的教導方式,不會造成衝動,可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摩擦。這樣的教導是“四兩撥千斤”的教法。它的基本態度是平常心中的認真,是冷靜清醒下的熱愛。如果不從平常心出發,一心想要自己的孩子能考出好成績,出人頭地,教導的目的是為了把孩子培養成一位博士、律師、醫師、會計師等,這樣的教育是執著的,有企圖、有野心的。教導的啟發本質被扭曲為欲求。孩子一旦達不到預期目標,師長很容易惱怒地苛責或處罰他們。

     

    5、大人愈是用強制性的方法教導子女,孩子好學的態度愈不容易帶動起來。在中學階段,大部分的孩子,因為在學業競爭上,沒有得到成功與肯定,而放棄了學習。那些所謂功課好的孩子,因升學壓力的逼迫,一旦上了大學,則明顯地對求知顯露疲態。至於大學畢業,踏入社會之後,肯自動閱讀、繼續求知的人就鳳毛麟角了。我們的社會,求知的風氣不彰,企業間在研究與發展方面不肯投入,背後是由錯誤的教育導向所引起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996年陰曆5月22(陽曆7月7號)的上升星座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