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安逸的夢想

    這其實也沒有明文規定 有句老話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出嫁的女兒就不屬於原來的家庭,不能在孃家過年嗎?當然不是。這句老話只是傳統理念的出嫁的女兒不能回家過年只是傳統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錯誤理念。古時候家庭人口多,女子地位低,嫁出去後為了能讓男方有更好的優越感,就流傳出了兩個風俗:一就是嫁出去的女兒不能見孃家的燭火,也就是燈光;二就是初三之前女兒不能回孃家。

    隨著新時代、新理念的發展,現在很多新人都是獨生子女,家裡人口也少,男女平等的理念早就深入人心。出嫁的女兒不能回家也就成了口頭的調侃,更多的是新婚小倆口商量今年回哪家過年。

    出嫁的女兒能回家過年,這一點所有的父母和新人都要知道緣由,不要盲目被一句話洗腦,寒了女兒的心。

    嫁出去的女兒在父母心中重過千金

    已經嫁出去的女兒也不要有一種固定思想:自己回孃家會被嫌棄,自己已經不屬於原來的家庭。血緣親情真的是結個婚就捨去的嗎?如果結個婚就分了家,為什麼有孃家這個詞?有回孃家這個風俗?

    可憐天下父母心,所有的父母都會想自己的子女待在身邊,享受天倫之樂。哪怕父母嘴巴說的是讓你回婆家,心裡也是希望你能留下來。勸你走也只是因為怕你常在孃家待,會讓婆家不滿意,影響女兒和婆家的和諧相處。

    嫁出去的女兒根本就不是潑出去的水,她們依然在父母的心裡重過千金。所謂的讓你回婆家,不過是想讓你有更多的生活空間,在對方的家庭中過的幸福美滿。這都是父母的殷殷期盼

  • 2 # 操閒心的農民

    這個問題問得好,也有些複雜,只能用自己的觀點簡單說說,中國是一個有漫長封建社會史的國家,在這個歷史中,形成了很多的習慣,即使在社會主義的今天也難以完全消除。在婆婆家過年就是其中一種。在封建社會講究的是三從四德,三剛五常。這是國家意志。民間的說法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孃家的說法是潑出去的水,嫁出去的女,婆家的說法是娶進門的媳婦買進門的馬,任我騎任我打。封建社會時代媳婦在婆家是沒有什麼地位的,也就是一個生產工具而已,這樣的生活方式延續了幾千年能一下子就改了嗎?雖說解放以後婦女的地位提高了,男女平等了,可是潛意識裡人們還是尊崇了這種生活方式。這應該是媳婦總在婆家過年,到孃家走親戚的原因吧。不知道說的對不對,請大家評論。

  • 3 # 歷史文庫

    關乎此類問題,我想一定要站在一個比較客觀的角度去分析。首先,我是一個丈夫,也是一個兒子,我想父母能夠健康快樂,又想與妻子相濡以沫。因此,作為中間的調碼,男人一定要處理好其中的關係。

    父母這塊,你要明白,你作為兒子,理應盡孝,其實父母要的並不多,只想子女開心快樂,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我們能做的最好的也許就是陪伴,人老了,需要的是陪伴。

    妻子這塊,我想說,她是要與你共處一輩子的知心人,她遠離了養育她二十多年的父母,千里迢迢與你同在,你若辜負了她又怎麼對得起良心。於情於理,都不合適。

    很多人會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我是非常不認同這樣的觀點。這或許說的是那種結了婚忘了孃的女兒吧,這樣對自己父母不好的女兒,你又想指望她對你的父母好麼?

    每逢佳節倍思親,女兒嫁人,大多時間是在婆家,洗衣做飯帶孩子,任勞任怨,節日的時候難免會想起遠在他鄉的父母,這是人之常情,在這個時候,作為男人,你如果和她要爭著說必須在家過節,她首先會生氣,更多的是寒心難過。

    所以,這個時候就是,我們一定要以平和的態度商量的口吻去交流。告訴妻子她的父母一樣也是我的父母,把過年到底去誰家計劃一下,比如今年去我家,明年去孃家。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前三天在家,後三天在孃家。

    我說的這些有些通俗,但易懂。目的就是雙方都滿意,心情都愉悅,權衡利弊取其輕,起到平衡的作用,視情況而定,找到最佳方案。既讓父母開心,又能讓妻子感覺到濃濃的愛。

    其實大部分時候人還是比較通情達理的,因為人是感性的,尤其是女人,她要的或許更多的只是一個態度。你得讓她知道,父母和她一樣重要。時間久了,你們的感情也會慢慢好起來。婆媳關係處理不好,男人起到關鍵作用。因此關於過年究竟去誰家,這也是一個考驗彼此感情的機會,一定要多溝通,多交流,多商量,千萬不能吵,關乎父母與妻子的問題,如果一味地爭吵,好的感情也會一塌糊塗。

  • 4 # 快樂拾夢人

    各地的風俗習慣不一定一樣。我們這有一種說法是好像是說過了二十三,各家灶王爺迴天庭彙報請福,年三十回來賜福,福氣的多少是按各家的人數和善德請來的,出門的姑娘自然不會在這個數內,如果三十出門的姑娘在孃家,姑娘就會接了孃家人的福氣和才氣,所以姑娘回孃家是在初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磚窯廠的巨大的高的獨立的煙囪怎樣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