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柚青年

    答案當然是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場合。但是不容易做到。

    首先,這個得多練。很難一來了就會讓你不厭煩。比喻看著斯文的老者,他們說的那些,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認真聽,仔細聽。

    其次,他們引經據典講道理不會一直講。就是會說一兩個,但是隻是普及一點知識,讓你相信,在講的深一點。當然了,那些普及的也不是大多數人都知道的東西,不然會讓人覺得厭煩。

    最後,他們一般都會看什麼人講什麼道理。跟小孩不會講的太深。跟大人不會講的太淺。這個跟自己的知識有關。

    所以希望你能夠豐富自己,才能做到恰如其分。

    個人意見,不喜勿噴。

  • 2 # 老笨瓜016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深深知道,要想把你的觀點準確有力地傳達給學生,離不開引經據典,旁徵博引;作為班主任,如果你不能用班主任意識感染全體學生,班級工作必然亂頭無序。

    做班主任27年了,不誇張地說,我的每一名學生都喜歡聽我的班會,因為我的班會不死板,有內容,有內涵。

    我是個一到會場聽會,就會情不自禁地昏睡過去的人。因為太多的會議雖然內容豐厚,但是繁冗拖沓。雖然一再暗示自己要集中精力、精神抖擻,總是一不小心就失去了知覺。印象最深的是職稱培訓的7天,請來的都是大名鼎鼎的教授專家。內容可謂豐厚至極,旁徵博引。然而我竟然一到教室就開始不由自主地昏睡了過去。放學之後,我深刻反思,懊悔不已。

    問題的癥結就是,老師們引經據典太豐富,也太乾癟;照本宣科,幾乎沒有動情點。我的神經自始至終一直在麻木著。不睡才怪呢!相信各位,也有聽睡的時候,或者是聽走神的時候吧?我這樣自我暴露缺點,不至於讓你覺得我是個無藥可救的人吧?

    既然聽別人的課,別人的會,我會心不在焉。那麼,我的課,我開的會,就肯定不能讓聽眾昏過去。舉個簡單的例子吧。作為我校高一學生,都是各個初中的佼佼者,都曾是初中老師掌中的寶,心中的花。個個都信心百倍,準備到高中來大幹一場,一展風采。然而,現實是殘酷的,考試不可避免,考完之後的排名也不可避免。在高一開學之後的一個月,我設計了這樣的一次班會。

    2016級高一的一個學生,很聰明伶俐,也很有自信,自強。入學名次是班級13名,第一次月考之後,就開始滑落到30名,期中開始就變成了40名之後,第一學期結束的時候,基本就是班級墊底了。孩子就開始厭學,開始自我放棄了,屢屢違紀,以至於到第二學期的時候,因為抑鬱症到醫院住院治療。因此就休學回家療養了。今年新生開學開學之後,回來復學,分到我的班級中。我意識到這是教育新高一學生最佳的教材。私底下,我與這個孩子進行了深度的溝通,他的精神面貌已經和正常的孩子一樣了,而且旺盛的鬥志也恢復了。我讓他準備一下,對自己過去的一年中的表現進行一次反思,在新高一學生的面前說一說自己的心理歷變過程以及體會。令人振奮的效果就是:現在我班的學生都能正確對待自己的成績,班級每次考試成績都躍躍領先同類班級。

    引經據典不可怕,怕的是不會靈活運用經典,只會死搬硬套,講給學生聽的時候枯燥乏味。還有一個最關鍵點,那就是學生必須信任你,親近你,才會更愛聽你傳授的經典。此所謂親其師,信其道。你說是不是?

  • 3 # 景行說教育

    這個問題很有價值!什麼叫有價值就是有實踐意義!所以我要回答這個問題!經典是古人留給我們文化的精華,教師在教學中不利用用一個詞語來說那簡直是暴殄天物了!

    一要講究運用的時機,你的時機要恰如其分,就是我們所說的應景!引經據典當時的時間和當時的情景十分融洽。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入心入肺!

    二講究運用的語言,教師引經據典的語言不能乾巴巴的。語言要精彩,一是語言組織的精彩二是教師得朗誦能力抑揚頓挫輕重緩急,透過聲音的變化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學生聽見去了,才有教育意義!

    三要注意篇幅,多好的文章,多好的經典講起來沒完沒了,學生沒有那個耐心,我們的課堂我沒有那個時間!記得明太祖朱元璋聽一個大臣的奏摺,其實他寫的很有道理,只是寫的沒完沒了,朱元璋開始還認真聽,後來越聽越煩,把那個打了屁股!所以我們引經據典要選擇短小精悍,立竿見影的經典,才能讓學生喜歡!教師要有高超的概括能力,經典的縮寫能力! 四要注意選材,現在的學生大道理聽膩了,願意聽一些新奇的,但是你也不能為了迎合他們而舉反面的庸俗例子,這就需要老師去思索!例如再給同學們講為人處世的時候,我講舉一個關於孔子的《三季人》的故事!這個《三季人》的故事既讓讓學生知道聖人的大度,又讓學生感受到聖人也會裝聾作啞巴,感受聖人的智慧,亦莊亦諧,學生愛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預算5000到6000的組裝電腦應該怎麼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