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地理環境註定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颱風、地震也是源源不絕。如果說地震颱風等惡劣的自然環境,對日本造成的影響,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應該是最直接的經濟影響,但是長期的自然災害對於日本島居民來說已經成為了一種理所當然,這就涉及到一些精神層面的影響。筆者認為,與其分析地震和颱風等自然災害對日本造成的經濟損失,不如上升到對日本人精神層面的探討!
很多人說日本人謹小慎微,和中國大陸自古地大物博相比,顯得多是畏畏縮縮不敢向前。從現在新興產業就可以看出,日本人對待新事物的態度不是太過於積極。從其所在的環境也能夠分析出一二,形成這種性格的原因有所謂的“島國根性”以外,還有的就是對於已經存在並且有很多“實績”(實際使用成績)的物品有一種莫名的信賴,對於新生事物則是倍加的小心,因為不知道新生事物是否能夠帶來穩定。而日本人心中,缺乏的正是所謂的“穩定”。
既然說到自然災害對於地震產生的影響,那麼筆者就從21世紀發生在日本最大的自然災害--東日本大地震說起。
如同311東日本大地震一樣,帶來的災害是瞬間的,由於其本身所帶來的可以簡單的說成直接損害。直接損害就是指的是住宅、設施、道路、港口等,在日本阪神大地震時,直接損失總額達到9.9兆日元,而這個也只是一個保守統計數字,帶來的損害統計並不能透過一個具體的數字呈現。
間接損害就是由地震帶來的間接性的損害,比如某地區經濟發展的停滯、生產裝置損害造成無法生產、物流網路中斷、供應鏈受損等。而日本311大地震,造成了核電站的爆炸,最終導致計劃性的停電,汙染了海域等次生災害,這些都可以認為是簡介損害。從製造業來講,日本的東北六縣損害嚴重。
首先從佔比上來講,電子部品佔據了全國出口額度的12.3%,通訊機器上佔據了全國出口額度的14.4%。當時由於這些廠家的受損,南韓和中國的一些企業也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這也可以算作一種間接損失。
筆者在前文中也已經提到,與其講一講日本損失了多少,多麼慘重,不如講一講在這個災難多發的島國生活的人民的思想,探尋一下深層次的理論或許更加有趣。所以,這段開始筆者打算換一個方向,從災害發生的角度探求一下日本人的心理。
日本人古代觀念多是從中國而來,陰陽學說、生死理論,古代中國已經很是發達。剛柔並濟、陰陽協調、天南地北等於自然相關的世界觀和自然觀從古就已經影響了整個亞洲地區。而這樣的自然觀日本也是繼承而來,但是與中國的波瀾壯闊不同,自然觀在日本進行發展,日本人更加關注的是身邊的所在。
筆者曾經和很多體驗過東日本大地震的日本人聊天,聽到他們說的最多就是:仕方がなかった。(沒有辦法)給我的一種感覺就是災害降臨,無法抗拒,只能順從。在平時的建築、訓練中雖然都儘量做到最好,讓房子防震、訓練災難意識,但是當一切都發生了,造成了損害了,反而他們覺得更加坦然了。這也就是日本人的人生觀之一--【無常】。日本人對於“無常觀”或許不會過多的說明,但是從一些行為上確實可以看到日本人心中的“無常觀”。
最有代表的就是所謂的“一期一會”一詞語了,出自日本茶語,結合佛教的一期,道出了一生一次,專念現在的真理。即萬事無常,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也有解釋說,此時此刻的相逢此情此景的相逢也只有一次,不會有第二次相同的場景和相同的心境,即便是相同的人,所想之事也未必一樣,所以珍惜眼前認清無常。
記得在東日本大地震之後,很多國際媒體再表達對日本同情以外,還表達了更多對日本人的讚賞。讚賞日本人在地震時也會守著秩序,從來不發生混亂。這是為何呢?其理由就是由於災害對日本人生死觀的影響。日本人在這種情況下,早已經接受了生與死,這就是建立在前文所講到“無常觀”上的“生死觀”。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人並不是看重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錢財、也不會懊惱悔恨,只是默默的接受著現狀。二戰的時候為何日本已經食不果腹,還能夠為日本前線運送物資呢?有人說是天皇的洗腦,但是筆者認為更大的是日本人對生死觀和無常觀在作祟。明知道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忍受當時的現狀,逼迫著自己順應當時大趨勢,順應天皇的號召。
生於災難大國的日本人,從小就已經形成了一種意識,災難會造成很大的損失,但是接受他,並且生存下來。這種精神力量,可能就是日本人最核心的部分吧。
《為何豐田章男深信:在上市企業中,下一個倒下的就是豐田!》
《松下幸之助經營哲學:不裁掉一人,上半天班,工資全給!》
《日產汽車將不再屬於日本?!法國雷諾和日產有怎樣的愛恨情仇》
日本的地理環境註定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颱風、地震也是源源不絕。如果說地震颱風等惡劣的自然環境,對日本造成的影響,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應該是最直接的經濟影響,但是長期的自然災害對於日本島居民來說已經成為了一種理所當然,這就涉及到一些精神層面的影響。筆者認為,與其分析地震和颱風等自然災害對日本造成的經濟損失,不如上升到對日本人精神層面的探討!
很多人說日本人謹小慎微,和中國大陸自古地大物博相比,顯得多是畏畏縮縮不敢向前。從現在新興產業就可以看出,日本人對待新事物的態度不是太過於積極。從其所在的環境也能夠分析出一二,形成這種性格的原因有所謂的“島國根性”以外,還有的就是對於已經存在並且有很多“實績”(實際使用成績)的物品有一種莫名的信賴,對於新生事物則是倍加的小心,因為不知道新生事物是否能夠帶來穩定。而日本人心中,缺乏的正是所謂的“穩定”。
既然說到自然災害對於地震產生的影響,那麼筆者就從21世紀發生在日本最大的自然災害--東日本大地震說起。
災害帶來的損害如同311東日本大地震一樣,帶來的災害是瞬間的,由於其本身所帶來的可以簡單的說成直接損害。直接損害就是指的是住宅、設施、道路、港口等,在日本阪神大地震時,直接損失總額達到9.9兆日元,而這個也只是一個保守統計數字,帶來的損害統計並不能透過一個具體的數字呈現。
間接損害就是由地震帶來的間接性的損害,比如某地區經濟發展的停滯、生產裝置損害造成無法生產、物流網路中斷、供應鏈受損等。而日本311大地震,造成了核電站的爆炸,最終導致計劃性的停電,汙染了海域等次生災害,這些都可以認為是簡介損害。從製造業來講,日本的東北六縣損害嚴重。
首先從佔比上來講,電子部品佔據了全國出口額度的12.3%,通訊機器上佔據了全國出口額度的14.4%。當時由於這些廠家的受損,南韓和中國的一些企業也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這也可以算作一種間接損失。
災害對日本人人生觀的影響筆者在前文中也已經提到,與其講一講日本損失了多少,多麼慘重,不如講一講在這個災難多發的島國生活的人民的思想,探尋一下深層次的理論或許更加有趣。所以,這段開始筆者打算換一個方向,從災害發生的角度探求一下日本人的心理。
日本人古代觀念多是從中國而來,陰陽學說、生死理論,古代中國已經很是發達。剛柔並濟、陰陽協調、天南地北等於自然相關的世界觀和自然觀從古就已經影響了整個亞洲地區。而這樣的自然觀日本也是繼承而來,但是與中國的波瀾壯闊不同,自然觀在日本進行發展,日本人更加關注的是身邊的所在。
筆者曾經和很多體驗過東日本大地震的日本人聊天,聽到他們說的最多就是:仕方がなかった。(沒有辦法)給我的一種感覺就是災害降臨,無法抗拒,只能順從。在平時的建築、訓練中雖然都儘量做到最好,讓房子防震、訓練災難意識,但是當一切都發生了,造成了損害了,反而他們覺得更加坦然了。這也就是日本人的人生觀之一--【無常】。日本人對於“無常觀”或許不會過多的說明,但是從一些行為上確實可以看到日本人心中的“無常觀”。
最有代表的就是所謂的“一期一會”一詞語了,出自日本茶語,結合佛教的一期,道出了一生一次,專念現在的真理。即萬事無常,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也有解釋說,此時此刻的相逢此情此景的相逢也只有一次,不會有第二次相同的場景和相同的心境,即便是相同的人,所想之事也未必一樣,所以珍惜眼前認清無常。
生死觀記得在東日本大地震之後,很多國際媒體再表達對日本同情以外,還表達了更多對日本人的讚賞。讚賞日本人在地震時也會守著秩序,從來不發生混亂。這是為何呢?其理由就是由於災害對日本人生死觀的影響。日本人在這種情況下,早已經接受了生與死,這就是建立在前文所講到“無常觀”上的“生死觀”。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人並不是看重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錢財、也不會懊惱悔恨,只是默默的接受著現狀。二戰的時候為何日本已經食不果腹,還能夠為日本前線運送物資呢?有人說是天皇的洗腦,但是筆者認為更大的是日本人對生死觀和無常觀在作祟。明知道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忍受當時的現狀,逼迫著自己順應當時大趨勢,順應天皇的號召。
結束語生於災難大國的日本人,從小就已經形成了一種意識,災難會造成很大的損失,但是接受他,並且生存下來。這種精神力量,可能就是日本人最核心的部分吧。
《為何豐田章男深信:在上市企業中,下一個倒下的就是豐田!》
《松下幸之助經營哲學:不裁掉一人,上半天班,工資全給!》
《日產汽車將不再屬於日本?!法國雷諾和日產有怎樣的愛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