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眾議事
-
2 # hording
泛泛的談歐美國家,很難讓人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因此,個人覺得,可以選擇總統制國家的代表美國與議會制內閣制國家的代表英國為例做一個說明。
總統制國家的代表性國家美國,內閣成員主要指總統、副總統、內閣級部部長以及總統給與內閣閣員地位的少數高階官員。因此美國內閣成員不固定,各屆政府也各不相同。例如特朗普內閣閣員就達到24個,除了副總統和內閣級部部長外,還包括白宮辦公廳主任、美國貿易代表、國家情報總監、常駐聯合國代表、白宮預算辦公室主任、中央情報局局長、環保署長以及小企業局局長等,而且這個名單會隨著形勢變化而調整。一般來說,內閣級各部部長,是政治官員,是與總統共進退的。因此一旦總統任期結束下臺後,內閣級各部部長也要隨之去職。但他們去職後,根據美國法律,他們在一定時間內,不能從事與其所曾任職的部所涉及的事務相關工作。當限制到期後,他們可以從事任何工作。一般這些內閣級各部部長在去職後的工作五花八門,比如說有些年齡到了直接退休,有些可能在下任總統的內閣中又獲得了新的職位,有些參加議員競選、州長競選或者州議會競選等,也有的可能被任命為法官,當然還有相當大一部分進入企業界擔任高管或者顧問。另外,還有一部分前內閣級各部部長,進入到智庫從事諮詢工作。
議會制內閣制國家的代表英國,今天的內閣成員,也就是內閣大臣們,除了少數上議院議員外,基本上都是下議院議員。例如今天的特雷莎·梅內閣23名成員中,除了掌璽大臣兼上醫院領袖埃文斯女男爵外,其他包括首相兼第一財政大臣、文官大臣特雷莎·梅在內的其他所有22名內閣成員,全部都是下議院議員。因此,既然所有大臣都是議會議員。那麼基本上內閣下臺基本上就只有一種情況,英國議會下院政黨力量對比情況發生了變化,首相及內閣所在的政黨在議會中成為了少數派。這種情況,只有當在英國進行議會選舉才有可能發生。因此不論是首相解散議會進行提前選舉,還是議會任期到期進行選舉,該屆內閣都將結束,各內閣成員,除了部分退休或者不想從政而從事其他行業的人之外,多數都要投入到下議院選舉中去。經過選舉後,競選成功者成為英國議會下院議員,失敗者,額,那隻能該幹嘛幹嘛(可以去企業界,也可以去智庫,當然也可以閒賦在家),當然也可以準備下次大選再捲土重來。如果原本內閣成員所在的黨取得大選勝利,獲得議會超半數議席,或者與其他政黨組成聯合內閣,進行組閣,那麼作為前內閣成員的這些人,很有可能再次進入內閣。當然,也有部分人未能進入內閣,那樣也沒什麼,繼續擔任下院議員就好了。如果大選結果相反,原來的反對黨獲勝,獲得議會下院半數席位,那麼原來的反對黨組閣。而原本的執政黨現在則成為在野黨或者反對黨,但並不是所他們這些前內閣成員,就只能成為一般反對黨議員。而是他們所在的黨在議會中的議員,會組成影子內閣,其設定對應執政黨的內閣設定。而他們這些前內閣大臣,很可能成為影子內閣的成員。
總之,在西方國家,不論是總統制國家還是議會制內閣制國家,內閣成員雖然可能由於失去執政地位而不再擔任內閣成員,但是其各有去處,不會失業的。
-
3 # 耿大律師
選舉或投票失利後,內閣會總辭職,贏的人會上臺組閣。
注意內閣是總理與部長組成的,一般20人左右,辭職的也是這20個人左右。有些總理任命的重要的政治職務也隨之辭職。至於內閣、各部的工作人員可能幾百人上千人,他們是公務員,不能從事政治工作,不用辭職,誰當總理、部長就聽誰的,繼續為新上臺的總理、部長工作。
所以內閣可能更換頻繁,但國家政務正常運轉。日本經濟飛躍時期政治爭權奪利也厲害,不到2年就換一次內閣,同時換總理重新組閣,更換非常頻繁,但日本內閣平穩執行、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國力也飛躍發展。
-
4 # 登入法國
其他歐美國家我不知道,但是可以說說法國的情況。法國這裡是每五年一次大選,執政黨下臺後,舊內閣成員一般是重操舊業。這些高官在進入內閣前已經是政客,擔任著國會議員或者市長等民選職務。所以不會馬上失業。
法國有個叫薩科齊的總統,他挺特別。做過內務部長,財政部長,市長等職務。第一個五年總統任期後,他還想當總統。連續兩次重新競選總統失敗以後,由於他在執政期間有很多說不清的官司纏身,不能繼續他的政治生涯,轉型做了一家歐洲第一連鎖酒店集團的董事。每年能有八萬多歐元的收入。
還有一個叫費永的,給薩科齊當過總理。就是那個去年和馬克龍競爭法國總統的人,因為被媒體發現他老婆孩子在國會吃空餉的事,不但沒有當上總統,還被起訴濫用職權侵吞國家財產。現在他也在一家大型企業當董事。
不知道是不是他們從政期間給過這些上市公司什麼好處。是不是他們的子女和孫子們也在上市公司當董事呢!
回覆列表
這種情況下,內閣成員一般會集體辭職,再由執政黨組成新的內閣,再由新的總統或者總理決定老內閣成員人選是否留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