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深海沉鉤
-
2 # 無憂谷逍遙子
參考甲午戰爭史料,黃海大戰北洋水師並沒有完全失敗但損失五艘戰艦,倭奴艦隊僅遭受重創,丁汝昌率領定遠號、鎮遠號、濟遠號、經遠號、來遠號,致遠號、靖遠號十艘戰艦,護送清軍登陸北韓返回途中,遭遇倭奴集結的12艘戰艦,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松島、千代田、嚴島、橋立主力艦,北洋水師發現敵寇後立即橫向梯隊開火進行攻擊,倭奴則以部分主力戰艦攻擊,部分快速艦則迂迴到北洋艦隊側後進行夾擊,使北洋艦隊腹背受敵先後有五艘戰艦中彈沉沒,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在軍艦受損彈藥告罄時下令全艦加速撞擊敵艦吉野號後受到魚雷攻擊沉沒艦員基本殉國,部分受傷軍艦返回修理後再次返回衝擊敵艦,倭奴艦隊遭受重創後撤退,北洋水師剩餘五艘戰艦仍然窮追不捨由於速度慢無法企及,整個黃海大戰北洋水師上下齊心奮力拼殺,勇氣可嘉!
甲午戰爭全盤失敗的根源主要是滿清政府腐敗無能,缺乏戰略遠見,沒有預料倭奴的突然偷襲,其二是工業生產實力落後所有軍艦依賴歐洲列強生產製造,甚至連炮彈也無法制造,由此可見國家的軍事工業必須完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只有自強不息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巔!
-
3 # 三七配紅花
一提到中日黃海海戰。許多人的肚子裡都憋著氣。號稱世界第八亞洲第一的水師,居然被日本這個二流的艦隊打敗了。
從軍事的角度看。當時兩方的力量基本上差不多。中方的優勢是有大船,有重炮,有厚厚的鐵甲。日方的優勢是。船雖然小,但是艦載火炮的射速快。對作戰早有計劃和準備。
鄧世昌(1849—1894年)
如果光看武器,雙方各有所長,半斤八兩差不多。武器差不多,想打勝仗那就看誰利用的好,誰能揚長避短,誰就能取勝。但是戰爭從來不能光靠武器論。人的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
清朝軍隊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指揮混亂。本來要擺雙列陣型,後來居然擺成了一字陣。這麼一來,當初清軍設計的作戰戰略,把日本艦隊從中間一分為二,然後包圍並殲滅其中之一的目標就無法實現了。 丁汝昌(1836-1895年)
雙方作戰以後。膽小怕死的方伯謙逃走。使士氣大衰。丁汝昌帥旗被炸,個人也重傷,整個大清艦隊陷入無人指揮的局面。
清方的火炮命中率太低。整個戰役清軍命中日方艦隊15發。日方命中清軍艦隊160發。命中比是9:100。不是日本軍人的技術比清國好。而是大清計程車兵沒有發揮出自己的水平。
(致遠艦)
清軍的彈藥準備也不足。打到最後鄧世昌的船上,居然要用沒有爆炸威力的教練彈來射擊。
在戰爭開始以前。整個世界都認為這是一次中方碾壓日方的戰鬥。整個清朝政府上下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是清軍沒有發揮出自己的水平,日本人卻超水平發揮了,所以最後的結果就很打臉。中方損失五艘戰艦,日本只吉野,松島二艦受重創。
北洋水師雖然戰敗,但除了方伯謙逃跑,其它戰鬥中的官兵表現都相當的英勇。
… (鎮遠艦)
最差也能打成平手的戰爭就這麼輸了。
我是您的歷史書童,請關注。
。
回覆列表
日軍掌握了戰場主動權。日軍單縱陣保持了最大戰術彈性,容易執行,保持戰列線的整齊,充分發揮了舷側火力。清軍採用的橫陣本不一定處於劣勢,但此陣要求各艦軍官嫻熟駕駛,而清軍並沒有此素質,開戰不久就隊形混亂,陷入各自為戰的局面,北洋主力還一度被日軍從兩面夾擊。
北洋海軍將領素質低於日軍。北洋海軍將領大多數是福建船政學堂駕駛班早期畢業生,由於早期辦學水平不足,他們在船政學堂僅接受簡單的英文、演算法、駕駛、測算、槍炮操法培訓。1877年春,清政府在福建船政學堂第一、二屆畢業生中選出12人的海軍留學生,打算進入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培訓。但其中劉步蟾、林泰曾、蔣超英三人到英國後僅上艦實習就結束訓練(因為沒參加入學考試,不夠優秀的才要參加考試,返國的任職已闡明)。黃建勳、林穎啟、江懋祉三人未透過入學考試,也只參與上艦實習,只有包括嚴復的六人入校。而留學生監督官李鳳苞向朝廷稟報,成績排名卻是“甲等:劉步蟾、林泰曾、嚴復、蔣超英;乙等:薩鎮冰、方伯謙、何心川、葉祖珪;丙等:林永升、林穎啟、江懋祉、黃建勳。”劉步蟾、林泰曾日後成為北洋海軍的主要將領。進入北洋水師後,以劉步蟾為首的北洋“福建幫”管帶群體,將對北洋水師嚴加訓練的英國教官琅威理逼走了!
北洋軍艦中彈遠多於日軍。日軍中彈最多的是赤城號,中彈30發,餘艦中有7艘中彈是個位數。相比之下,北洋除濟遠號因先逃而中彈15發,其餘各艦中彈都在百發以上,鎮遠號、來遠號中彈至少二百發,被擊沉各艦中彈也至少二百發。這顯示清軍射擊命中率低於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