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松風閣書法日講

    最好不要借鑑啟功先生的《玄秘塔》。

    啟功先生確實認為,結構要比筆法重要。

    因此,在臨寫玄秘塔的時候,啟功先生在筆法上做了變化,

    但是我們細細考察就會發現,啟功先生臨寫的《玄秘塔》,

    雖然結構非常精準,但是筆法明顯的做了軟處理。

    柳公權用筆方硬,玄秘塔也是柳公權書法的代表作。

    書貴方硬始通神。

    啟功先生這樣一做“軟處理”,柳體那種方硬,瘦硬的精氣神全無,軟踏踏,而無生機。

    因此,若想學到柳公權書法真傳 ,最好就臨寫柳公權的書法真跡。

    啟功先生的書法,僅供參考。

  • 2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啟功先生寫的《玄秘塔》,屬於意臨,重點取法字形,有意變化了筆法,突出了個性特徵,帶有創作意圖,故而產生了別具一格的韻味。這和大眾心理所認為的實臨是有區別的。

    清代書法家金農《臨華山廟》,就是意臨的典範。

    我們應從前人走過的路上尋找可以借鑑的蹤跡,會受到啟發產生靈感,這與投機取巧絕對不是一回事兒。所以,當書法基本功紮實了,一定會想如何出帖,並逐漸向創作領域靠近,意臨則是一條必經之路,就像是過街天橋一樣。

  • 3 # 不二齋

    啟功先生說過:學書別有觀碑法,透過刀鋒看筆鋒。

    柳公權《玄秘塔碑》雖然不屬於碑學範疇,但他的字也是刻在碑上的,經過在石頭書丹,然後再刻,字型和真跡還是會有很大出入的。

    這一點從北周的幾個書寫完畢但沒有刻的墓誌可以看出來。由於當時這些墓誌書寫好,但沒來的及刻,讓我們見識了當時的真跡,這種書法線條流暢、生動自然,完全不像我們日常所見到的魏碑拓本。

    經過刻石又拓下來的字帖,氣息就沒有那麼生動,筆畫也顯得呆板很多。所以單純的描畫碑刻的字形肯定是不行的,要看到這些字形之下的書寫。

    另外書寫工具也不一樣了,古人的很多碑刻是直接書寫在石頭上的,而我們現在大多書寫在宣紙上,最少也是半生熟的紙,如果這個時候仍然照葫蘆畫瓢則捨本逐末了。所以我覺得啟功先生的學習方法是值得借鑑的,不僅啟功,古今大家一般都是這樣臨帖的。不信看王鐸和趙孟頫臨寫的聖教序。如下圖:這就是我一直提倡的寫書循理,這個理就是自然而流暢的書寫。

  • 4 # 翰墨書道

    大有借鑑的必要。因為柳公權的《玄秘塔碑》碑刻拓片,雖說字口非常清晰,拓工和刻工精良,特別是文物出版社的採用的那個版本,但畢竟是碑刻不是墨跡。

    啟功先生的臨本雖然沒有刻意追求原帖的形似,但神韻的把握還是到位的,結構方面不說,筆畫的墨韻方面就非常值得我們借鑑。但這裡的借鑑不是初學者的借鑑,而是在對柳體書法的臨習達到有所理解和心得後出帖時的借鑑。在柳體的基礎上寫出自我時的借鑑,其價值是非常大的。雖然從楷書角度來說,啟功先生的臨《玄秘塔碑》不是十分精到,帶有個人的風格的一些特點,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從中汲取大有裨益的技法知識和學習思路等方面的技巧。比如用筆的濃淡粗細方面,結構在忠實原帖的基礎上有參與個人風格特點的做法等等。

    小結

    在學習柳公權《玄秘塔碑》有一定的基礎後,再追求出帖形成自己風格階段,借鑑啟功先生的做法非常有必要。但值得注意的時,學習柳體楷書,對初學者言,還是以原法帖為上,否則有可能弄巧成拙。畢竟啟功先生的做法,不是我們在沒有打好書法基礎階段,所能達到啟功先生那樣水平和駕馭能力的。

  • 5 # 老路書法

    這個問題問得好,應該是我們書法愛好者心中最大的情結!

    王羲之學書於鍾繇,以極大的勇氣改造了它的筆畫,把圓筆改成方筆。柳公權學書於歐陽詢和顏真卿,一變歐體之險峻為平穩生動,一變顏體之豐腴為瘦硬。最終形成自己的風格——柳體。

    融會貫通,大膽改造,為我所用。古今成大事者,必須大刀闊斧,敢闖敢拼。

  • 6 # 水子88

    可以借鑑。現代人和古人面對《玄秘塔》環境條件是不一樣的。首先書寫工具材料不同,理解不同,啟功臨寫此碑有獨到之處,他就是那樣理解認識的,書寫效果很好,現代人如面對經典,應該向他借鑑學習。其次臨寫不是複製照相,重點是理解認識為己所用。認識理解是能力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滸傳中的三十六天罡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