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程式設計頌

    古人稱晚飯稱飧或食,秦漢以前人們一天只吃兩頓飯。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即使兩頓飯也要視人而待。《墨子·雜守》記載:兵士每天吃兩頓,食量分為五個等級。第一頓稱“饔”,在太陽行至東南方(隅中)時就餐。第二頓稱“飧”或“食”,在申時(下午四點左右)進餐。

    對於進餐時間,古人講“食不時不食”(見於《論語》),意即:在不應進餐的時間用餐,被認為是一種越禮的行為。由於食糧不足,在特別情況下,不是用餐時間進餐。

    也被當作一種犒賞,如《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聽說劉邦“欲王關中”,怒而下令“且日饗士卒”,藉此犒勞將士,激發士氣。

    一般都認為路途中吃點東西休息一下再趕路叫“打尖”,在曹雪芹的《紅樓夢》中寫過“忽然寶玉的小廝跑來請他去打尖,秦鍾遠看著寶玉所騎的馬,搭著鞍籠,隨著鳳姐的車往北而去……

    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也有過“這回出京,在張家灣打尖,看見一首題壁詩,內中有兩好的”,這個詞在歷史名著中出現過很多次,尤其是明清時,可見已經是約定俗成。

    擴充套件資料:

    漢代以後吃飯的概念:

    漢代以後,一日兩餐逐漸變為三餐。並且,三餐開始有了早、中、晚飯的分稱。早飯,漢代稱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後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點心之稱。

    《能改齋漫錄》雲:“世俗例以早晨小食為點心,自唐時已有此語。”至今,中國許多地區仍稱早飯為早點。午飯,古人曾稱之為“中飯”或“過中”。

    一日兩餐時,人們認為“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始”(《孟子·滕文公上》),用過饗食,便意味著一日時間的流逝。而今天人們常用“一日三餐”之詞來表示對時光的不同情感,其中包括惜時者的感慨。

    宋元時,社會經濟發達,衍生了許多民間生活用語,其中就有“打火”。在當時,人一天需三餐,每餐都要引火做飯,做飯只能靠打火石,所以做飯必點火,點火必打火,久而久之,就把做飯叫做“打火”。

    這種說法有考古學依據,在元代流行的諸多話本中,一律將吃飯叫做“打火”,這就是證據。可能是年代久遠,也可能是路邊的旅店寫招牌的時候文化水平低,沒弄清楚,寫來寫去就改為了打尖。

    以訛傳訛,原來的說法反而沒人提,旅途中吃飯就自此徹底改為了“打尖”,時間大約是明中期到清初年。

    百度百科-饔饗飧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SKT寶石琴女戰術盡在IG套路之中,他們是如何一步步走進ig陷阱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