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掌中新鄉
-
2 # 暖煙的淺吟館
記得小時候,大概五歲的光景,每每吃完晚飯,父親就會牽著我的手去散步,教我一首唐詩。
學的第一首古詩,其實也想說駱賓王的《鵝》的,但是看見已經有友友說過了。
就換一首:葉紹翁《遊園不值》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這首詩想要表達的是: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是封鎖不住、禁錮不了的,它必能衝破任何束縛,蓬勃發展。
兒時背的很多詩,現在都已經不記得了;然而,那份美好會永留心中。
-
3 # Leong健
謝邀請!我小時候每年清明時節都跟著爸爸媽媽回家鄉行山拜祖先,在那個時候就對我念唐代詩人:杜牧那首《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所以這首詩留給我深刻的印象。
-
4 # 閱芯悅翼1
學的第一首古詩是《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這首詩是初唐詩人駱賓王,七歲的時候寫的。
當時我也是在一本小畫書上看到的,朗朗上口,聽一遍就能記住。發現還是小孩子瞭解小孩子呀。讀著這首詩能感覺到一種童趣在其中。
-
5 # 書鈺讀書
印象最深刻的是“鋤禾”,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或許是因為外婆做了一輩子的農民,對糧食特別珍惜,捨不得一點點掉在地上的糧食,吃剩的飯菜可以幾天裡熱了又熱,餿了都捨不得倒掉。
我雖然不能接受餿掉的糧食,但是我也在外婆的影響下,不自覺地對糧食有一份敬意,因為,所有糧食的背後都是農民的汗水澆築,起早摸黑,春種秋收。
人民日報說,
“剛剛過去這個春節,智利帝王蟹、波士頓大龍蝦、紐西蘭長壽魚都成了中國家庭餐桌的寵兒,據天貓春節“照常買”統計,生鮮(進口為主)成交額同比去年增長近300%。”
華人已經解決溫飽的問題,但是對於吃一直都興趣盎然,把目光投向世界各個角落,就好像讓人津津樂道的滿漢全席,我們要把世界的美食搬到餐桌。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也引起廣泛的關注。
作為一個熱愛美食,擅長製作美食的國度,我們除了對自種的糧食有敬意,也要對海里的食物懷有敬意,小魚放生,適度捕撈。對盤中的食物懷有敬意,能吃多少就拿多少,不剩菜,不浪費。
-
6 # 璇兒336
不知道有沒有人記得這首: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小時候剛接觸到的時候一個是覺得有意思,因為裡面都是一些數字,還有就是覺得讀起來朗朗上口,讀了沒幾遍就記下來了,除此之外也沒什麼其他的了。後來有一次去農村玩,正好是晚上的飯點,我在山坡上往下看,看到有人家裡做飯,煙囪裡面飄出來炊煙,突然就想起這首詩了,而且現在再讀一遍,腦子裡面也能自動想象出那個畫面。覺得畫面感十分的強。
回覆列表
記憶中第一首古詩應該是《詠鵝》,唐朝詩人駱賓王七歲所寫。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