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上帝國理工
-
2 # 跳跳媽03
我們不得不承認,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對人的心理發展,更是密切相關。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都帶著原生家庭的烙印,這些烙印有的是好的,可以促進人的成長,也有一些是負面的,壓抑了人的發展。
一般來說,原生家庭比較好的,孩子的成長也多半順利,而那些原生家庭不好的,孩子更容易出問題,比如,不相信婚姻,戀愛屢屢受阻,易遭受挫折等等。
心理學家武志紅寫了一本書,叫《為何家會傷人》,書裡寫了很多因為原生家庭不好而導致人的後天發展受到阻礙的例子,可以說,在中國,原生家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尤其是那些根深蒂固的觀念,比如聽話,比如控制,比如包辦,等等,很多對孩子的影響是終生的,一些人因此而憤怒、抑鬱,甚至自殺。
但也有一些人,不管原生家庭存在什麼樣的問題,他照樣走了出來,正如鳳凰涅槃,獲得了新生。
所以,我想說的是,不管原生家庭如何,我們已經無法改變了,父母就是那樣的父母,家庭就是那樣的家庭,不管你接不接受,都已經那樣了,我們能做的,就是改變自己,盡力擺脫原生家庭給我們的不好的影響,帶著原生家庭給我們的力量和勇氣,勇敢向前,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最近原生家庭這個詞頻繁出現,尤其是《歡樂頌》等影視劇更是把這個詞推到風口浪尖,其實針對原生家庭問題,我思考過很久,一直思考了幾個月終於,現在我覺得可以給出一個自己滿意的答案了。
1.是否存在“原生家庭”的影響。
當然存在,而且每個人都逃不掉。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情和性格,性情更多是自己本身的特質,但是性格其實在幼年時期很容易受到影響的。如果我們承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孩童期行為習慣受到家庭潛在影響,那麼我們就必須承認“原生家庭”對於我們的影響一定是很重要的。
2.如何解決“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困擾
誠如上文所講,每個人都有原生家庭,而每一個都不會完美,那麼任何一個原生家庭都不會是完全完美的,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問題是五花八門的,有顯性有隱形,可能是性別歧視,可能是聚少離多,可能是經濟困窘,可能是教育資源的缺失等等。我相信沒有人可以從自己的童年中找不出任何一點的問題來。那麼也就簡單了,既然我們的原生家庭不可能完美,我們為什麼要糾結於此呢,我們對自己的信任為什麼不能同時容納自己的優點和那些小小的不足。當我們不再去認為“原生家庭”帶來的問題是不可愛的時候,其實也就是我們可以從中脫身的時刻。
3.大眾對“心理學”的期待。
其實現在一個問題是,當心理學成為一個“神秘”又普遍的存在的時候,大眾習慣性地去從“心理學”試圖尋找解釋,完全忘記心理學本身是作為一門科學而非信仰的存在。正是這種矛盾導致了一個問題,就是很多人不會去尋求真正的心理諮詢師,而是自己買幾本之後就開始剖析自己,試圖解釋自己,然後為自己的行為不斷地去追尋根源,但是追尋之後卻不能夠接納自己。而根據我對心理學很淺薄的認知,心理學幫助我們的重要的部分是接納,之前的工作是為了接納而存在的呀。之前有個男孩子有一次和我深入的談話(其實算是他單方面的傾訴吧),他很敏感的意識到了自己的一些性格中的特徵,比如悲觀和自卑,和我講自己看了心理學書覺得都是童年的事情導致的問題,但直到談話結束,他所表現出的認知就是,他在心理學中得到了慰籍而非解決,仍然還是覺得自己的性格是導致自己感情受挫的根本原因。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看了科普類的心理學書,卻沒有用心理學的思維去思考的案例。
4.對於“家庭”的思考。
其實無論任何社會,大家對家庭都是本能性的提到一定高度。很多看似有“家庭問題”的家庭,其實對家庭看的越重。曾經一位教育講師說,她去一個“問題孩子”中心,去解決他們對家長的叛逆問題。她提問:“如果親情,友情,事業/學業,健康和快樂,五選一剩下一個,大家會選擇什麼”。這些看似有家庭矛盾的孩子們都還是選擇了親情。我和我爸一直被身邊所有人認為是關係親密的,但遇上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都毫不猶豫的選擇“快樂”,堅持自己開心最重要,並且我一直不認為自我和我父親之間屬於關係親密。後來我一直思考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我和大家對我的家庭狀態的認知並不一樣,可能就是因為我和我父親對於“家庭”這件事並不刻意希望“親密”,我們倆都會對彼此的生活選擇毫不在意,從不評論,所以我們才能保持朋友般的和諧。當一個人潛在意識中對一件事越是萬分重視和在乎,超出理智的在意,才越會希望參與,才導致了很多激烈衝突。我時常在想,可能有時候我們需要抽身出來,把我們和家庭間的關係看淡一些,所謂的更自我一些,可能會不那麼困擾於家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