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超級牛牛33635517
-
2 # 一老沈一
“優秀人才”怎麼定義?這個話題太寬泛了。古今中外,“優秀人才”的定義都不可能一個樣;即便現在,就說國內吧,不同範圍、不同行業,“優秀人才”的定義也不會整齊劃一。
不過,對於遴選“人才”,尤其是拔擢“優秀人才”,古今中外均持積極態度,這應該是一致的。
以咱們中國為例。
據說,《禮記.本命》是中國最早涉及人才培養的文獻。其中,對十六歲未成年前的視覺、言辭、行為、情感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具體的培養要求。
又據說,亞聖孟子是中國最早提出人才需要選拔挑選的人。他的名言是——“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 再據說,戰國時的孟嘗君,是中國最早廣攬人才的一個。食客三千,各有才能,其中也不乏雞鳴狗盜之徒,關鍵時刻還幫了他大忙。不過據記載,當時四君子的另外三個,門下所養食客不一定比他少。
總之,中國早期,而且是在比較長的時間內,選拔人才,是必須靠“伯樂”的——靠“求賢若渴”、“愛才如命”的名門貴胄來發現。
四君子招攬的是一般性“人才”——有才識學問,或者有專業才能。而有大才能的“優秀人才”,也就是人才中的佼佼者、傑出者,就必須靠有“大格局”的王侯將相發現了。
比如太公望姜子牙,肯定屬於“優秀人才”,不然也不至於狂妄到“釣竿直鉤不設餌”。姜尚被周文王發現,於是助周成就了一番霸業。漢高祖劉邦說:張良、蕭何、韓信,都是傑出人才,“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他的話裡,不無得意滿滿、自吹自擂的味道。
三國時的諸葛孔明,隱居隆中,自比管仲樂毅,人稱“臥龍”。劉玄德三顧始得見面。他倒是也有真本事,不然劉備應該堅持不了十六年;劉備死後到他病逝,又硬挺了十一年。
兩漢時期,“家大業大”了,人才問題開始凸顯。於是始於兩漢,成於魏晉,有了人才舉薦制度。不要小看了這個嘗試,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選拔人才的制度設計,儘管很幼稚、弊端也很多。
再到隋唐,逐漸開始嘗試並建立科舉制度。這在世界上也是非常超前的,對西方產生過很大影響。層層選拔,考試定讞(千萬別理解成定罪),保證了人才選拔的定期化、制度化、標準化。問題出在選拔的標準唯崇儒學、不考察實踐經驗和能力、形式上走入八股的死衚衕。 中國現代的人才考評嘗試,最早應該是1921年中華職教社搞的職業測評。 然後,就要間隔到1989年以後了。
西方,如前所述,曾深受中國科舉考試的影響。但在19世紀的20年代,開始了一個現代科學為基礎的人才測評階段。 這是和人才測量理論的發展相適應的。同時,相輔相成的是人力資源統計理論的發展,以及心理學理論的發展。由此,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有科學依據的、不僅可以定性還可以定量的人才測評理論和方法。
中國的人才測評及制度建設,也在1989-1992經歷了初步應用階段,並於1993年進入較快發展的階段。
現在,開創於上世紀80年代的“人才學”還有人在研究。但是,更基礎、應用性更強的是“人力資源管理學”,全國大部分高等院校開設了這門課程,其從大專,一直延伸到博士的深度。 可以總結一下,人才,是古今中外都高度關注的事情。關於人才選拔,中國曾經走在世界前頭。後來,隨著科技水平的落後,人才選拔也落後了。現在,這件事已經成為世界性的課題,業已成為一門科學。人才選拔和管理,必須要靠科學的辦法才行。
至於“優秀人才”要不要做出貢獻,至少要能夠證明人才確實優秀才可以吧。怎麼證明呢?無非是靠成果、靠創新能力、靠發展的後勁。
當然,還是那句話,適用範圍不同、行業不同的“優秀人才”,標準應該是不盡相同的。國際上,一般會把人才分為學術性、工程型、技術型、技能型幾類,不同型別採用不同標準測評。
比如中國。國家近年來制定了“萬人青年人才遴選計劃”,每年選拔,每批200名左右。其選拔的條件是——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化藝術重點領域嶄露頭角,獲得較高學術成就,具有創新發展潛力,有一定社會影響。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領域不超過35歲(女性不超過37歲),哲學社會科學、文化藝術領域不超過38歲(女性不超過40歲)。一般應當取得博士學位。
回覆列表
感謝邀請回答這個問題。我以為,優秀人才,是指人才中的嬌嬌者,重在於優。其次,優秀人才分佈面應廣泛,各行各業、各階層都應有,並非某些專家僅限於的科學家、企業家、政治家、軍事家或者其他高級別人才。第三,優秀人才應是品學兼優、德才兼備、又紅又專的人才,而不是僅有才學只能抓住老鼠的貓,也不是樣樣精通的全才,更不是才高德低者。第四,優秀人才應當是具有真才實學、腳踏實地的高技能人才,而不是紙上談兵、高談闊論的庸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