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祥耘
-
2 # 神諞秦腔
秦腔傳統劇目,往往是以借古喻今的方式,透過故事的演繹來表達對當下時代發展脈搏的認知,並且在文化生活比較單調的時期,透過這樣的方式,來喚醒人們的良知。
在秦腔的發展過程中,這樣的劇目比比皆是。比如,在上世紀初期,面對教條主義,易俗社創排的《三滴血》,透過一個糊塗縣官,以“盡信書不如無書”為主旨,借古喻今,表達了教條主義對現實社會的毒害。 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了喚醒人們的良知,抵禦外辱,易俗社創排了《還我河山》,表達了華人民自古就有的保家衛國的優良品質。 在當今社會,經常出現開奇葩證明,新官不理舊賬等等一系列教條主義和本位主義對體現,因此上來說像秦腔《三滴血》中蘊含著的警示意義依然符合時代發展的脈搏,其教育意義依然沒有過時。從而可以看出,傳統秦腔劇目在緊扣時代的脈搏方面依然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 緊貼時代的脈搏,並不見就是要創排新劇目、時裝戲等來實現。因為不管怎麼樣,秦腔戲曲的藝術特點是不能改變的,因此上怎麼樣用秦腔的語言來表達時代的聲音,是秦腔緊貼時代脈搏的前提。如果沒有這個前提,也不可能創排出即緊貼時代發展脈搏,有符合秦腔藝術規律的優秀劇目。 前面說過,借古喻今是秦腔傳統劇目非常鮮明的一個特點,因此上來說在今天經濟高速發展,社會各種矛盾衝突不斷的世界大環境下,秦腔要想緊貼時代脈搏,用秦腔的語言表達時代的特徵,就需要從不斷的挖掘傳統劇目都主旨立意上下大功夫,透過戲曲虛擬化的手法來體現當下時代發展的種種現象。 舉個例子,執法公正,剛正不阿的包公是普通大眾從古至今都向往的清官的典範。這種形象在今天依然不過時,其執法為民,不畏權貴的性格,是符合我們依法治國的時代脈搏的,也正因為這樣,像《鍘美案》、《八件衣》、《鍘丁勇》等公案戲一直是秦腔舞臺上常演不衰的劇目。 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思想上“仁義禮智信”卻在大量的缺失,而傳統劇目恰恰就有喚醒人們思想良知的主要作用,長期以來,尤其廣大的農村地區,正是透過看故事演故事的方式,在寓教於樂的過程中,維繫中基本的社會認知的前行,且這種方式是最行之有效的,即就是今天,這種力量依然不可小覷。 有人認為,緊貼時代脈搏,就是要創排現代戲。我不知道這到底對不對,但至少是有失偏頗的。秦腔的現代戲是以寫實為主的,首先在藝術表現形式上來說,它就不符合秦腔的藝術規律。失去了這個前提,你再緊貼時代脈搏,也是不能成功的。 -
3 # 乾杯安德烈
戲也就是一種茶餘飯後的娛樂形式。
在當下誰也不會去賦予它那麼大的重任。
在智慧媒體的衝擊下,傳統藝術能生存下來就不錯了。
假如真有那麼一個或一群大導演,搞了一個緊貼時代,抓住歷史脈博的精品出來,也不就三天新鮮過後就完事。何況早就無了這類導演與演員!
其實有關部門,每年都會給相關文藝團體,下達相關任務。希望他們能搞出你說的這類精品,搞沒搞出來不知道。但確實是無推廣開來,更說不上流傳下去的東西出現。
因為你搞的再好,別人也無時間,精力,金錢去耗費!足不出戶,憑一手機,一臺電腦就可玩的昏天黑地,誰還會去找麻煩。上個戲院路上堵,停車難。擠個公交還得考慮散戲了,能否趕得上末班車。
再有改革開放初期,什麼都瘋漲。一場戲的票價幾百上千,早把傳統觀眾嚇跑了。等他們知道票價早就下滑到了幾百幾十元時,早己失去了看戲的激情。何況幾十,幾百一張的票,很多人還是無法接受。再說了一家人每月花幾百到幾千看場戲,那本月的房貸還拿毛去還!
現在熱衷於什麼庭院劇場,拿個四合院,擺上幾把頭排上坐就擋住了二排的椅子。無了莊重的大戲院藝術氣氛,熱烈的觀眾交往。更談不上什麼舞臺監督,執行導演,舞臺美術。燈光,音響。還賣幾百上千的票,我看除了幾個被送票的,附雅一下風流的,看回熱鬧的。還有幾人能去!反正我看了幾回是再也不去了。
戲還有沒有"戲"還真難說,因為不是"一馬離了西涼界",就是"我面前缺少個知音的人"。更談不上“滿懷豪情回海港",那還會"氣衝,,,,,,,宵漢,,,,,,"
【傳統劇目(包括秦腔在內),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
筆者是一個戲曲愛好者,現在的傳統劇目是在走下坡路的時候,但仍然有如筆者一樣的忠實觀眾與戲曲粉絲。
傳統劇目的觀眾越來越少,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傳統劇目和現時代有了很大的距離,原傳統劇目脫離了現時代,所以它隨時隨地都有可能被時代所淘汰。
唯一能救傳統戲曲的,正如題主在問答題目所提示的“戲曲(包括秦腔在內)應緊帖時代,抓住時代的脈搏”,傳統劇目就會有生機了。
筆者認識到,要讓人喜歡欣賞傳統劇目,必須要有新的時代特色,如何讓傳統劇目能夠起到啟發人、教育人、鼓勵人、成就人的實際作用,這個需要新的時代文藝人和文藝工作者應該好好的研究與探討。